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不沟通怎么办父母要破除2种思维,3个 [复制链接]

1#

关键词:灾难性思维,应该化思维,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自驱型成长

孩子一到家,就冲进自己房间,砰地关上了房门,留下正想嘘寒问暖的妈妈,在门外一脸的无奈。

又或者,妈妈说了孩子两句,孩子丢下一句“不要你管”,砰的一声关上自己的房门!

这一幕,在无数家庭中,正在频繁上演。

每一个教育与家庭的工作者都会遇到无数类似这样的父母求助: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怎么办?

本节就专题探讨一下孩子不愿沟通的表现形式、心理原因以及科学的解决办法和工具。

不愿沟通的4种表现形式

1、物理隔离型

这是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空间上的隔绝,比如关上门,离开有父母的空间,总之不想看见你,不想听你唠叨。

2、配合演出型

你愿意讲,我就装着听。你说了一大堆道理,孩子看似很认真的听着,态度很诚恳,一一点头称是,但回过头来就依然我行我素,

3、沉默不语型

你说你的,我自岿然不动,一言不发,你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听进去,你也不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这种类型就比较头疼了。

4、内心不屑型

你说你的,但我觉得你说的都是什么呀,我才不要听你的呢,自己都管不好,还来管我?这是孩子表面配合,内心很不屑的想法,同样,父母面对这种拒绝沟通的隐性形式,基本无计可施。

总之,无论是上述哪一种表现形式不拒绝沟通,都会造成亲子关系不断恶化,孩子的自主成长失去边界,甚至是走向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

为什么孩子会从关上房门到真正地关上心门,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呢?

父母两种思维,亲手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国内著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家长。其实,孩子不愿意沟通,追根究底还是父母否定了孩子的观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但从认知角度来说,否定和忽略都是行为,行为的背后却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要想解决行为问题,必须要先找到心理原因。

1、灾难性思维

父母为什么总会否定孩子的观点,忽略孩子的感受?

第一个原因是,大多数父母都在孩子养育问题上,入了“灾难性思维”的坑。

所谓灾难性思维,就是对负面情况的夸大和(或)对未来最坏情况的认知扭曲,比如我们熟知的寓言杞人忧天。

举个普遍性的例子:

孩子玩手机,万一上瘾了怎么办?当他玩手机上瘾时,我会疯掉的。(我绝对受不了)要是他玩手机上瘾了,他的学习乃至人生就完蛋了。

我们发现,在父母的眼中,没有看到手机对通讯、学习和娱乐的工具属性的一面,满眼中只有孩子“玩手机上瘾”的最坏结果,并进一步将结果放大到“人生完蛋了”的灾难性后果。

同样,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挫折、小失误、小困难,想象成不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把本来可以应付的后果想成了灾难,以致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

灾难性思维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焦虑感倍增,“万一”的未来成了挥之不去的困扰;敏感多疑,孩子离开书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认为是没有贪玩、偷偷玩游戏;用回避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就像一个“小疖子”一样被养成了“大脓疮”,积重难返。

2、应该化思维

因为总是担心孩子犯错、失误、失败、受伤,所以孩子的决定都是不靠谱的,父母的决定才是正确的,我应该、我必须、我不得不等等绝对正确的念头,直接表现为一系列否定孩子的具体行为了。

这就是应该化思维,是一种绝对论者的思维方式。

仍以玩手机为例,妈妈的想法是:

我必须马上要制止他玩手机了!!!我应该马上拿走他的手机,盯着他写作业!!!我不得不大喊大叫了,只有这样他才会知道我想他做什么!!!

那么,这种思维产生的行为后果呢?

显而易见的是父母情绪爆发,开始“情绪性”单向指责——发火,对孩子一通否定、指责、训斥;而父母的情绪又进而引发孩子对其它事物的敌对情绪,比如:学习或者周围的人。

试想,当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还会有沟通的意愿吗?如果不是孩子还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话,早就逃离家庭了。

如何让孩子打开心门,愿意沟通?

其实,要重新打开孩子的心门,还要从造成孩子不愿沟通的原因做起,一是解决两个情绪问题,二是掌握沟通技巧、不要暴力沟通,只要这两个关键做到了,就能满足孩子自主成长所需要的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亲子关系也就可以逐步恢复了。

一、解决自己的情绪

先解决情绪,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先解决大人自己的情绪。

在“灾难性思维”和“应该化思维”的驱动下,父母习惯性地否定和忽略孩子的长期单向沟通,就形成了“行为到情绪冲突再到行为对抗”的恶性循环,让解决问题失去了方向。

那么,如何解决大人的情绪问题呢?

1、治标法——短期情绪表达:

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情绪去表达:

当你被孩子的混乱激怒,你是不是经常使用“你怎么、又、总是……(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粗心、傻)”等等贴标签和攻击性的说法?

那么,现在请你换一种表达方式:我现在、感到、真的……(省略号为情绪词汇,比如难过、愤怒、伤心、恼火等等)。

两个公式,可以在日常表达中套用:

对于成人这样说:“我感觉+情绪类词汇+我需要....”;对于孩子这样说:“你感到情绪+是因为行为+你希望想法....”

一些常用的情绪词汇如下(附图):

②积极暂停:

当你正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绪感受之后,那就请你离开你们情绪冲突的现场,回到你自己的房间或者其它可以让你感受平静的空间,让你和孩子都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

这两步之后,你们就能更理性的沟通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