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思量,自难忘乾隆十三年的一次生死离 [复制链接]

1#

嘉庆元年三月,86岁的、老态龙钟的乾隆又一次来到了孝贤皇后墓前。墓前松柏青葱,高耸入云,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富察氏的身影,不禁再一次悲从中来: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在诗的备注中,这位86岁的老人又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是啊,四十八年的分别,六十多年的感情,又怎堪追忆?或许这些记忆,也只能在深夜无人私语时,默默的浮现在脑海中;又或者在午夜梦回时,偷偷地潜入心底。

1乾隆的爱情

乾隆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不仅仅在政治上,也在感情上。

雍正五年,这一年乾隆17岁,他迎娶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富察氏,“皇后以雍正丁未来嫔于予,七月十八日亲迎之佳辰也”,这是乾隆后来的回忆。

多年来,不少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究竟能不能产生爱情。有人说不会,否则也就不会有文人墨客笔下的烟花柳巷了。此言有理,但却不绝对。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儒学少年来说,爱情真的来了。

富察氏

真的爱情,会有共同的价值观,对于一件事,两个人从心底里会有共同的认识和看法。乾隆就曾回忆过这样一件事:

他说自己曾经读从前的御制文书,知道满族有个旧俗,衣袖上一般都用鹿尾毛缘边,“有取鹿尾谲毛缘袖以代金缫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

彼时的乾隆还不是那个享受无度的人。联想入主中原多年后的满清贵族,谁家不是穿金戴银,似乎都已经忘记了俭朴本色,乾隆心中亦有隐忧。于是,那年秋天塞外打猎时,他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富察氏,“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

对于乾隆来说,这或许只是饭后闲谈,或许只是随口一说,可哪成想,细心的皇后却默默的记了下来。回到北京,她便用鹿尾毛缘边的手法,给乾隆制作了一个放打火石的燧囊,“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可以想见,乾隆看到这个燧囊时,应该是既惊且喜的吧。

不仅如此,富察氏更是身体力行,《清史稿》说她:“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当一个人有能力去奢华的时候,却选择恭俭,这样的人是可敬的。

有了相同的价值观,于是,他的忧伤就也成了她的忧伤,他的快乐也成了她的快乐。有一年下雨,乾隆回忆道:“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阳为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窥一斑可见全貌,多年后,乾隆仍能睹雨思人,足可见富察氏当年是如何与皇帝忧患与共的。

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一年,乾隆患了疖疮,虽经治疗,但也要休养百日之期。皇后便直接搬到了乾隆寝宫外屋,日日服侍乾隆。手下宫女太监众多,可对于这样一位养在深闺的女人来说,她依然选择了亲自动手服侍夫君,殊为不易。

富察氏之死

任何事没有十全十美。

结婚一年后,富察氏诞下一女,然而这个女婴只活了十四个月;结婚三年后,他又诞下一子,名为永琏。可惜九年后,被乾隆形容为“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的永琏,便意外夭折。

乾隆十一年,富察氏再次诞下一子,名永琮。再次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乾隆十二年的除夕夜,两岁的永琮死于天花。

乾隆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以至于自己的嫡子一一早夭。他只能归结于迷信,觉得是,上天不想让他的嫡子日后继承大统,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乾隆就获得了先祖都没有获得的福分!此所谓:贪天之福。

此时,乾隆还有时间去思考一下原因,可富察氏却早已没了心思。永琏夭折后,富察氏大病一场;永琮夭折后,富察氏却和平时里没什么分别。但不生病,往往是最大的病。这种病深入肌肤、透过骨头,浸入到骨髓之中,钻入到内心之中。

一年后,早已安排好的东巡如期举行,皇帝、太后和皇后,一家人登临了泰山。下山之后,途经济南城,富察氏却感冒了。而就是这普通的感冒,让富察氏再也没机会返回北京了。

那一年,是乾隆十三年。

2乾隆的疯狂

富察氏的死,让乾隆疯狂了。

在办完丧仪之后,乾隆开始各种找茬。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翰林院所做的皇后册文中,满文写错了一个词,于是便判罚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斩监候,秋后问斩,且刑部所有部员一律革职。

紧接着,他又觉得皇后册宝制作不够精良,于是工部全员问罪;此后,礼部尚书、光禄寺的主要官员也没能幸免。

甚至,连他的至亲骨肉也受到了处罚。乾隆认为他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在皇后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伤,于是大发雷霆,怒斥两个儿子:你们怎能如此不孝?要不是我顾念咱们的父子之情,非得杀掉你们。你二人断不能继承大统!

大阿哥被骂之后,竟然惊惧成疾,一年多后,一命呜呼。直到此时,皇帝才发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了。

乾隆

还有一件事,虽然也很疯狂,但却让人同情。

乾隆开始对富察氏所遗留下的物品,产生了浓厚的依恋感。他不仅保留了富察氏生前住所的所有陈设,而且十分想念东巡时,皇后所乘坐的船舫。

于是,年近四十的乾隆再一次任性了,他命令必须把这座大船运进北京城。为此,他甚至想把城门楼拆掉。

这艘船,对于乾隆来说是一个念想,而为了这个念想,乾隆宁愿变成一个不讲道理、任性胡来的孩子,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或许,爱情本就是盲目的吧;或许,“虽千万人吾往矣”也适用于爱情吧。

3乾隆的悼亡诗

乾隆开始用他“最熟悉的方式”纪念富察氏。这个最熟悉的方式,当然是写诗。

乾隆一生中,共写下了四万多首诗,甚至比全唐诗还要多。他的诗更像是写日记,和父亲打猎了,看到农民秋收之苦,他要写诗:“吾闻四民众,惟农苦莫若”;深冬时节,他坐在暖炉边,他要写诗:“此时缅想饥寒人,茅屋唏嘘愁未了。”写了几首诗之后,觉得自己才思敏捷时,他还要写诗:“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

语音平白,也是一景。

而想念富察氏时,又怎能不写诗?看到富察氏给他制作的燧囊时,乾隆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

富察氏百日忌辰,乾隆突然感受到了一股清冷,这清冷不是来自天气,而是因为缺少了那位知心人:

未闻蛩杵声,已觉寝簟寒。寒宵那更同,梧月虚膧胧。

富察氏离开后的第一个七夕节,乾隆会问:“天不知情海,谁叫设绛河?”牛郎织女还有相会之期,可人呢?

富察氏离开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说:“思念不及懵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为了梦里相逢,但愿长睡不醒……

而那一个个团圆之节,也不过是乐景衬哀情罢了。乾隆的悼亡诗之所以好,大概还是因为,诗歌的内核是情吧。

陷入思念的乾隆

忽有一天夜里,乾隆梦到了死去的富察氏,梦中的富察氏依然那么温婉可人,还是那么善解人意,她絮叨地问了家人的情况,并且让乾隆照顾好儿孙们: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叮咛”、“顾复”的话,虽在梦中,却真实可感,仿佛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论是在梦中叮咛,还是梦中无言,都催人泪下。

乾隆还无数次地来到富察氏的墓前悼念。单《清史稿》中,就记载了很多次,这恐怕是史书中绝无仅有的:

乾隆十四年,三月癸丑……乙卯,上奉皇太后至静安庄孝贤皇后梓宫前临奠。乾隆十五年,(三月)甲寅,孝贤皇后二周年,上诣静安庄致奠。乾隆十七年,(冬十月)己酉,上诣东陵,并送孝贤皇后安地宫。乾隆二十年,(二月)戊午,上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至孝贤皇后陵奠酒。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壬辰,上谒昭西陵、孝陵、景陵,诣孝贤皇后陵奠酒。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庚戌,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至孝贤皇后陵奠酒。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甲寅,上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诣孝贤皇后陵奠酒(夏四月)乙卯,以平定金川,遣官告祭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孝贤皇后陵。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壬午,上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诣孝贤皇后陵奠酒。乾隆六十年,(二月)丁未,上谒泰陵、泰东陵,尊孝贤皇后陵。

乾隆六十年,85岁的老人,又一次来到了富察氏的墓前:

本欲驱车过,矫情心未安。三杯不妨酹,四岁又云寒。松种老鳞长,云开碧宇宽。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最值得玩味的是第一句。乾隆对富察氏说:本来不想来看你了,但是想想,心里又觉得不太安生,所以还是来吧。这种心情是真实的:确实,阴阳两隔了四十多年,来与不来又有什么分别呢?但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来了。——所谓说不来,都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诗的最后一句,也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没了你,自己活得再长又有什么用?在臣民面前,他是鞭笞天下的皇帝,即便自己垂垂老矣,他也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精力充沛的领导;但在富察氏面前,他可以卸下伪装,乔寿有何欢?

第二年,乾隆又来了,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次。

三年后,乾隆离世,带着他的思念……

作者:脑洞阐史观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