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摹写法帖合集《万岁通天帖》
一
在我们学习行书或行草书时,尤其是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系统的行书时,我们通常想到的字帖可能有两个:一是《兰亭集序》,二是《唐怀仁集王圣教序》。
对于初学者来讲,我们在学习《集王圣教序》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该碑属于集字,因此行气是很难把握的。
万岁通天帖
二是《集王圣教序》这些字是通过人工处理,将它们都基本上规整成一样大小。而且这些字是刻在石碑上,我们只能是通过拓本来学习。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在选择字帖过程中,如果有墨迹本,就最好不要选择刻本。
事实上,除了《兰亭集序》和《集王圣教序》外,我们在临写二王一路行书过程中,还可以重点临习一下另一个著名的唐人摹写本行草书法帖合集,这就是《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
二
据史书记载,公元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当时在朝廷做官的王羲之后人王方庆,将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共十卷主动捐献出来。
而武则天也不愿夺人所爱,于是下令弘文馆人员使用勾线填墨法,将这些墨迹进行复制。朝廷只留下这些复制本,原迹仍然赐还给王方庆自己作为传家宝收藏。
万岁通天帖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方庆自己的这些墨迹原件已经不知所踪。而万岁通天二年朝廷的相应复制本却保留了下来,于是后人就将这个复制本墨迹本合集称为《万岁通天帖》。
当然了,这个复制本内容也并没有得以完全保留。据史书记载,王方庆当时捐出的墨迹涉及28人,而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万岁通天帖》全部内容,只涉及七人。那其他的内容都到哪儿去了?答案就是丢失了。
万岁通天帖
三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万岁通天帖》,共有10个法帖,涉及七人。这10个法帖分别是:
1、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2、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3、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万岁通天帖
4、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
5、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6、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万岁通天帖
7、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
8、王慈《柏酒帖》,行草书;
9、王慈《汝比帖》,草书;
10、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万岁通天帖
在这10个法帖中,涉及的字体包括行楷、行书、行草和草书。字的规格大小也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万岁通天帖》这10个法帖具备了字体和笔法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更为重要的是,《柏酒帖》、《汝比帖》和《喉痛帖》三个法帖,它们的笔画粗细对比都非常强烈:细的线条非常细,粗的线条非常粗。这些都是我们在临写过程中可以学习的地方。
四
那么如何临写《万岁通天帖》?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大胆地临,不要说这些内容我们是头一次接触,就不敢下笔去临了。
其次,我们可以多注意一下这些法帖的用笔粗细对比变化,尤其是《柏酒帖》、《汝比帖》、《喉痛帖》三个法帖表现得尤为明显。
再次,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我们可以将咱们此前学习过的东汉简牍、魏晋简牍墨迹上的用笔,直接移植到《万岁通天帖》上面来。毕竟东晋与东汉年代相去不远,简牍墨迹上的用笔,也直接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们的用笔方法。
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