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先生有一个黄花梨笔筒,看着就霸气,一般人肉眼还看不出它的直径和高度谁更大。为此,马未都还做过测试,一般人都认为可能一样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的高度超过它的直径,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笔筒的直径是19.7厘米,高度只有17厘米,直径比高度大2.7厘米。
过去的笔筒都是如此,个黄花梨笔筒里有99个都是直径大于高度,只是一般人视觉看不出来。这个笔筒的底部有一个圆孔,另用一个圆形的脐堵住,所以笔筒是空的。脐放在笔筒底部堵住圆孔的时候是松动的,防止黄花梨冬夏的抽胀,以及干湿的抽胀,避免它开裂。所以古人把中间掏空,里面放一个脐,就彻底解决了黄花梨开裂的问题,历经几百年,这个笔筒完全没有裂。如果笔筒是一个死樘的,那就很容易开裂,如果开裂过大这东西就基本报废了。
过去在一棵黄花梨树中,为了挖这么一个笔筒,不会把里面全变成木屑,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不可能轻易毁掉名贵的黄花梨原材,而是一个接一个套着裁下来的。工匠在用很直很薄的刀具旋进木头,一直到底,然后从底部的孔中再拐进一个刀,到根上的时候咯噔一个笔筒就掉下来了。然后如法炮制,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细,一个比一个小,一点材料都不浪费。
这个笔筒是全素的,黄花梨笔筒大部分都是全素,带雕工的很少,就因为它自身的纹理已足够人们欣赏。这个笔筒上面的纹饰行云流水,仔细数有7个鬼面,俗称“鬼脸”,鬼脸是树的疖子,从树干长出来的分枝就形成一个结疤。黄花梨的结疤跟一般树的结疤不一样,柏木和松木的结疤是活的,干了松动以后它会掉出来,但黄花梨不会,它的结疤断面和主干是融为一体的。
这个笔筒上最明显的鬼脸很像鬼片里的窝头鬼,鬼脸在黄花梨材质是一个审美的高限,被明代的文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所以对清代对民国乃至对今天的人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也常说这人做一鬼脸,表示亲近,假如跟一个女孩谈恋爱,她跟你做了一个鬼脸,这事估计就八九不离十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