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永不褪色的解放军
文/江雨林
那年偶尔收看了一部“同龄人”的电视剧,著名演员许晴、程前分别担当主角,还有一位扮演刘解放的主角,尽管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是,他主演的形象,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特别是他不满足机关一张报纸,一杯茶,四平八稳的工作现状,悄悄下基层搞调研,主动放弃提升的机会,请求领导允许参加下属厂长竞聘活动。当部下心存疑虑向他报喜时,“那么多大学生你考第二,科长真了不起”。没想到他却自豪地说,我是解放军大学的,弄得部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喃喃自语解放军算什么大学也没有文凭呀?他那里知道,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上都把部队称为解放军大学校,还形象的比喻成革命的大熔炉,造就合格人才的好地方。当年能进部队是一种荣耀,就像现在考上大学。
三十八年前,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待业一年的我,出路成了一个大问题。碰巧当地驻军为了提高部队素质,史无前例地提前在本地招了一批文体兵。我是以体育特长入围的,经过多轮竞争,严格的政审,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暗下决心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争当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把青春献给党。因为在本地当兵极其罕见,一时间成了厂大院重大新闻。
新兵连的生活是全新的也是艰苦的。从未离开父母照顾,过惯了自由散漫日子的我,一下子进入紧张的集体生活,很不适应。驻地就安排在郊县一处比较封闭,某建筑公司留守处的托儿所内。吃饭没有桌椅板凳,一个班围成大圆圈蹲着吃。睡的是用麦草铺的一个挨一个的大地铺。开会时战士们两腿一交叉席地而坐。这里有严格的作息规定,每天拉屎撒尿都要安排好,不然就会搞得非常狼狈。
在连队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每个战士都肩负家庭和老师的期望,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处处怕落后,什么事都要争当第一。队列训练是基础课也是最难的科目,它不但要求每个人动作规范,更要求全体整齐划一,它最能培养和体现一个军人令行禁止的作风。站有站相,立正、挺胸、抬头、收腹、平视前方就是汗水流到眼中,蚊子叮了脸颊,也绝对不允许乱动。
新兵连的生活又是紧张丰富多彩的。拉歌是连队一大特色,会前,只要有机会各排里的骨干就会向其他排发起挑战,“来一个XX”“XX来一个”唱得好不好,再来一个要不要,气氛既紧张又活泼,一下把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这一切都是从点滴做起,时时刻刻培养军人作风。
数月新兵连生活结束,来到基层连队,学习、训练、站岗成了日常平凡的工作。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因为大多都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思想比较单纯,大环境有着浓厚的讲学习、讲政治、讲贡献氛围,又有雷锋做榜样,所以每位战士都被激发起非常强烈的上进心。
我是连队唯一一个城市兵,刚到连队就感觉从上到下,对你有一种异样的看法。怎么办?是无所事事,还是用事实说话,我选择了后者。于是,“工作上向最好的同志学习,生活上向最差的同志看齐”成了座右铭。学习带头,训练争先,生活上艰苦朴素,袜子破了自己补,衣裤破了亲手缝。日常除了牙膏、肥皂用完购外,几乎不花一分钱。业余时间不是帮厨就是帮助喂猪,就连一个人拉粪到郊外连队菜地,路过家门见到熟人也能坦然面对。在市里服役期间,离家乘车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严格要求自己,三年没有回过一次家。记得那年膀子中间长了一个疖子,开始没在意,后来发展到脓肿,连持枪都困难,我没有告诉别人,右手不行就用左手,始终坚持执勤。后来还是让战友发现,到医院受到医生严厉批评“不要命了,这紧靠着静脉管,一旦感染危及生命”。
连队重点培养我,曾先后三次送到分区教导队系统的学习深造,我也不辱使命次次都取得优秀成绩。不久直接提为班长,老兵当了我的副手。又过了一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兼任几所学校的辅导员,还和上级机关领导一起参加农村蹲点的工作。三年服役期满了,部队舍不得让走,又超期服役一年。要不是后来照顾农村战友的出路问题,提干是一定的。
复员后市武装部、公安局比较熟都想要我,可是我却想到研究单位工作,以争取更多机会圆大学梦。小的时候就听说研究院是个保密单位,那栋大楼窗帘老拉着很神秘不知干些什么。到单位听了介绍,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是国家级专业研究院,主要为国家尖端和国防配套。顿时感到自豪,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分配到机关的电话室,老师傅们热情地迎接了我,我是唯一一个年轻人。
借来的高考资料放到了一边,当务之急就是恶补专业知识,干好本职工作。研究院是一台比较先进的进口自动交换机。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要学的东西多,加上师傅又是经验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我学的不得要领,常常事倍功半。不久,国家取消保送制度,开始恢复高考。研究院众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挑灯夜战,奋力拼搏,成为亮丽一景。然而,大多数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精神十分可嘉,可我却连试的机会都没有。次年单位又近了一台国内最先进的交换机。学理论,搞调研,安装调试设备,外出培训,忙的是马不停蹄。高考也越来越难,竞争异常残酷,大学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八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勾起我的大学梦。也许岗位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也许先后参加了规定的初中、高中文化补习,特别是不甘心主要领导对工人岗位的歧视。于是竭尽全力,搭上成人高考的班车,终于圆了大学梦。
又是一次转型。由工人变成干部,由一般干部变成部门领导,由党务管理干部转变成经济管理干部,又晋升了高级职称。若有人问我你运气怎么这么好,我会理直气壮的回答,是解放军大学造就了我。这就是解放军的本色,我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请相信今后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这种作风发扬光大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