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耄耋,重回母亲故土参加有关父亲作品发布活动的她,身穿一件红色碎花衬衫,头戴一顶粉红礼帽,显得时尚感十足,一看便知她定是位心性豁达、身体健康的老太太。
她一改往日低调,大方站在记者镜头前,告诉来访者:“我之所以坚持来这里,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知道这本精品集收录的作品皆是我父亲一生最珍贵的作品,内容相当全面,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他。”
哪怕行至暮年,父亲依然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父亲的影响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
她说,她一直记得全家人生活在青城山那段时日发生的一件小事,而今再次回想,她仍旧觉得那一晚的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姑娘。
那天,母亲外出赶集,小小年纪的她因嘴馋,悄悄偷喝起母亲酿制的桂花米酒,未想酒水度数过高,让她一下子醉倒,被蚊虫叮出一个大包。
几天后,硬疖子化脓溃烂,疼得她夜不成寐。
恰巧她的父亲下山来探望家人,进门便听到女儿悲惨的哭闹声,急忙跑过去,看到她手臂上缠绕的白纱布,得知事情真相。
当晚,她的父亲把她背在背上,耐心哄她睡觉,直到天色渐明,才放下酣睡的女孩。
父亲的呵护,令她不由心生渴望,想着如果自己的手还能再疼一回,再叫父亲背一背她就好了。
但年纪渐长后,她又慢慢觉得,让父亲那双妙笔生花的手去托着不懂事的女儿,实在可惜。
是以,她也只是偶尔想想罢了。
她的父亲便是名响世界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她则是张大千唯一的嫡女张心庆。
01,父亲的教诲与爱:她说父亲的爱不仅仅是对家庭和亲人的“小爱”,也有对国家与民族的“大爱”
年寒冷正月,张心庆出生在繁华的上海滩。她的父亲张大千彼时刚过而立,事业心很强,常在外四处奔走,鲜少回家。
她的母亲唤作曾正容,是张大千的表妹,在父母安排下,与表哥喜结良缘,承担起照顾公婆儿女,料理家务的重担。
在张心庆的印象里,她的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父亲一生一共迎娶4位夫人,生下10来个孩子,她排行十一,得小名“十一”。
2岁时,张心庆和母亲搬到网师园居住。数年后又在父母的安排下,回到母亲老家四川,至成都读小学。
她说,虽然他们家人口众多,但父亲张大千从未疏忽对儿女的教导。张心庆从父母身上学会“热爱家人、尊敬老人”的优良品德。
她始终难忘5岁某天,离家许久的父亲特意从北京赶回家探望卧病在床的祖母。甫一进门,张大千便跪倒在地,认真给母亲磕了一个头,说自己未能及时侍奉在床畔,实在不孝,恳请母亲勿要生气。
话罢,张大千匆忙起身端来一盆热水,再将母亲轻轻抱起,开始为她洗脸、洗脚、剪指甲……
那是张心庆第一次看到祖母被一层层裹脚布包裹的小脚,她惊讶于那双脚的扭曲,可张大千却半点儿未嫌弃,反倒把母亲的双脚捧在手心,细心为她按摩,丝毫小有名气画家的架子都没有,令张心庆不禁心生触动,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
张心庆说:“父亲常常告诉我们,他是祖母和兄嫂拉扯长大的,所以成年后,他努力画画,想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抗到自己肩上。在父亲心里,最好的东西都要先给他的兄嫂和侄子侄女,然后才是我们的母亲和我们。”
同样是张心庆5岁某天,她的三伯父和三伯母特地赶来苏州看望张大千,张大千兴高采烈带着他们去商店买了一大筐玩具送给他们的孙子。
张心庆看到玩具不是给自己的,非常不开心。张大千好似看懂女儿心思,专门私下把她叫到隔壁小屋,问她:“你爱你的堂哥吗?”
张心庆不明就里,回答:“当然爱。”
张大千笑笑:“我也爱我的哥哥,你的三伯父,爸爸小时候,都是你的三伯父带我玩,现在他来苏州看我,我当然要给他和他最爱的孙子买点儿东西。你还记不记得爸爸给你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你已经5岁了,该懂这个道理了,别那么小气好不好?”
懵懂的张心庆点了点头,似乎从爸爸的话里明白了什么。
后来,长大的张心庆回想曾经,特别感慨地表示,其实父亲张大千的心中一直留有“爱”,不只是对家庭和亲属的“小爱”,也有对祖国与人民的“大爱”。
哪怕生活再艰辛,张大千亦会竭尽所能去帮助所有他能帮助的人。
有一回,张大千叫来张心庆姐妹,对她们说:“爸爸暂时没有钱替你们交学费了。”
自小热爱读书的张心庆姐妹听罢,眼眶瞬间湿润。张大千见状,急忙笑道:“别哭别哭,我逗你们玩的,看,你们的妈妈把钱借到了!”
说着,他就把手里的20个银元交给姐妹俩,叫她们自己去交学费。
次日一早,张心庆姐妹开开心心背上书包,准备上学。
谁知刚走到城门洞前,哥哥就骑着自行车追上她们,对她们喊道:“快快,别去上学了,父亲让你们回去,钱也带回去,他有话对你们讲。”
张心庆姐妹俩心头立马生出一股不妙预感,但不敢违背父亲的话,只得垂头丧气跟哥哥回去了。
刚一进家门,张大千便直接要求姐妹俩把钱拿回来,张心庆姐妹哭着拒绝,张大千却说:“你们读书是很重要,可爸爸的学生,你们师兄的夫人得了急性病,你们自己想想,是救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
张心庆姐妹沉默片刻,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救人比读书更重要。她们默默把钱还给父亲,得到了父亲的嘉奖。
张大千用他的耐心和以身作则教会了儿女很多人生道理,令他们一生皆受益匪浅。
又一次,张心庆和几个兄弟姐妹围在张大千的画桌前,同父亲聊天。
小小的姑娘傻乎乎地问一下小有名气的画家爸爸:“您觉得,是徐悲鸿伯伯的马画得好,还是您画得好?”
张大千没有吭声。
张心庆眨巴眨巴眼睛,又问:“那您认为齐白石伯伯的虾画得好,还是您画得好?”
张大千瞥了一眼张心庆,没客气地批评她:“你这个小丫头,怎么如此没礼貌?不知道不能随便评论老一辈吗?徐伯伯专门画马,自然比我画得好,齐伯伯也专门画虾,肯定比爸爸厉害,爸爸要向他们学习,亦知道自己很笨,所以要更加勤奋!”
生活里的张大千实际上相当谦虚,总说自己是笨人,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方能实现梦想。
他每天画画、写字、吟诗、爬山、走路,哪怕再累,也一定要把当天的“功课”全部做完,才去休息。
儿女从父亲身上学到勤奋与低调,一辈子几乎不敢轻易懈怠。
02,半生的坎坷和憾:一手养大的弟弟的故去,没能见到挚爱父亲最后一面,都是她此生最遗憾的事
年,张大千与第四位夫人和小女儿张心沛远赴海外定居。
刚刚从成都教会中学毕业,考上四川艺专的张心庆则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被迫放弃声乐专业,与母亲曾正容辗转来到上海,转入上海音乐学院求学。
曾正容为了维持二人生计及女儿的学费,不得不去到街道生产组踩缝纫机,用劳力换取微薄薪资,并靠张大千昔年朋友的救济及变卖家中财产支撑一段时间。
后来实在过不下去,张心庆无奈再次休学,减轻母亲肩上负担。
不久,张心庆加入解放军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与此同时,母女俩的生活再生波澜,张大千的朋友把张大千与四夫人于年所生的小儿子张心健送到曾正容处,说自己失业,生活没有保障,不能再履行当日对张大千的承诺,张家的儿子还是由张家人抚养吧。
心地善良的曾正容和张心庆商议后,决定留下张心健,由此令本就贫困的小家庭雪上加霜,愈加艰难。
5年后,面临复员的张心庆因为出身问题处处碰壁,无奈回到故土四川,接受政府赠予的2间平房和一点自留地及生产工具,当了农民。
曾经读书、写字的手因种地、垒猪圈而变得粗糙,擅长唱歌的嗓子慢慢嘶哑,生病了医院治疗,昔年只知学习、唱歌、画画的小姑娘在命运的安排下,一夜之间见识到农民生活的艰难,令人心疼不已。
所幸淳朴的村民看出张心庆对农活的生疏,纷纷跑来帮她,又推举她当上会计,才让张心庆的日子变得好过一点。
次年,张心庆听从朋友建议,参加教师省考,成为成都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脱离了农村日子。
同年,她和同一学校、同是复员军人的某位男老师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可好景不长,张心庆怀孕3个月时,她的丈夫即被发配至煤矿厂工作。
张心庆的领导劝张心庆离婚,说要不然日后张心庆小孩长大,上学都会成问题。张心庆没有办法,只能与丈夫协议分手。
此后,张家4口人全靠张心庆的43元5角工资来维持生计,不仅衣服是破旧的,而且平常也吃不起肉食,日日只能闻着邻居家的肉香过过馋瘾。
年,曾正容确诊癌症,张心庆为了医治母亲,愈加节省。但她还是没能留住母亲的性命。
临终前,曾正容殷切拉着女儿的手,叮嘱她一定要去国外找到她的父亲。张心庆沉默不语,没有应话。
母亲去世后,家无余产的张心庆厚着脸皮向四川文化宫借了块钱,并变卖家中仅存一双象牙筷子,为母亲料理了后事。
2年后,张心庆携女儿到香港探亲,与父亲张大千再见一面。那是张心庆后半生唯一一次见到父亲,也是她和父亲的此生最后一面。
年,张心健给姐姐留下一封遗书,躺到铁轨上准备自尽。
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出生起便没有见过父亲的他却要承担起“张大千之子”的责任,也为失败的恋情感到沮丧。他只想结束悲苦一生,愿自己没有来世。
可张心健的自尽计划没能成功,被人救了下来。此后,医院住了几周,病情和伤口愈加严重。
张心庆心伤不已,又无能为力。最后一次和弟弟见面时,病入膏肓的张心健拉着姐姐的手,对她说:“小咪唤您妈妈,我也想叫您一声妈妈……”
话罢,年仅22岁的张心健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弟弟离去后,张心庆继续与女儿相依为命。
年,她曾专门前往美国,试图和父亲见上一面,但由于种种缘故,未能实现心愿,仅收到张大千所赠一副《春畦图》。
次年,张大千与世长辞,张心庆十分哀恸,不得已到广州“疗伤”,又和读博的女儿生活了一段时间。
03,暮年的选择及眷:年过耄耋再归故土,站在母亲墓前的她也找到了此生归处,于养老院安享晚年
年,张心庆的女儿决定出国,依旧孑然一身的张心庆遵循心地指示,来到自己早前参观时便很心仪的养老院,为自己的暮年找到归处。
养老院位于上海南汇乡间,并不奢华,有一条曲折的楼道通往住所。
张心庆居住的房间面积不足20平米,布置相当简单:一张书桌和一个五斗柜,床是单人床,床前有一个床头柜。
屋子里最值钱的当属放在角落的钢琴,那是张心庆的侄子特意送给她的。
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小小的女孩一脸调皮地抓住张大千的髯须,是昔年母女二人去香港时和张大千的合影。
平日里的张心庆,生活悠闲,每天弹弹琴、写写字、学学英语、绘会儿画,似乎半生所经历的磨难都在这方斗室中得到弥补,当下的她只是一位安然幸福度过晚年的老者,世间纷扰再不能惊扰她半分。
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又移居杭州的张心庆听闻噩耗,立马想起母亲的墓地。
她和家人在灾后数次返回成都,想要找寻曾正容的坟墓,但因磨盘山环境变化太大,她们无功而返。
四川博物院偶然听闻此事,当即向张心庆承诺,会竭尽所能帮她达成心愿。年11月初,破旧不堪的曾正容墓地重见天日。
四川博物院等部门协调后,将曾正容的骨灰重新迁入磨盘山名人墓园,令这位一生善良的夫人得以安息。
迁墓仪式当天,张心庆特地赶到现场祭拜母亲。她告诉来访者,她从未想过要把母亲的骨灰带去台湾和父亲合葬,因为四川是母亲的故土,也是母亲最好的归宿。
就像张心庆在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信件中所说一样,父母对她的教诲一直影响着她的人生,即便人到暮年,亦不敢忘却昔年二老在她骨血里刻下的痕迹。
张心庆会怀抱着对爸爸妈妈的怀念,笑着无所畏惧地走向人生终点。
参考文献:
《张心庆:忆我的父亲张大千》
《张大千之女:父亲是“世界上最富的穷人”》
《张大千之女张心庆的坎坷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