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年羹尧,康熙时期崭露头角,在朝堂上表现优异,妹妹年氏嫁与雍亲王,在雍正帝即位之前就给予其很大助力,之后更是战功累累,平定青海后被雍正称为“恩人”,宠信程度无以复加,而后逐渐骄纵,不仅私下结交大臣,还通过手中职权大肆敛财,雍正三年,对其开始大加斥责,不久之后便革去其官职,赐死狱中。
古代官员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伴君如伴虎”,古代君王至尊对于权力的渴求是最强的,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们往往身上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自古以来,一个王朝的诞生与覆灭往往在长达很长一段的战争中才能结束,而王朝的君王在此之前,不可避免的必须要南征北战,而这个时候,身边一旦有个擅长打仗的将领就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这些将领在协助君王取得天下之后就会获得加封受赏,这些大臣长久陪伴君侧,对于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为人处世异常熟悉,因此对于这些知晓自己所有糗事与不足的大臣们,皇帝往往会在天下太平之后渐渐对其竖起戒心,甚至会寻找大臣的错漏,更有甚者会因此被杀,比如历史上的朱元璋还有刘邦等人就是过河拆桥的典型案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人物,从一介草民逆袭成为一代王朝的君主,因为其出身平平,所以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渴望极其强烈。在这之前,一位名叫徐达的大臣,是陪伴朱元璋征战多年的好友兼左膀右臂,年幼时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并且不止一次救朱元璋于水火。
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变得患得患失,总是担心会有人发起政变夺走皇位。一次徐达后背长了一个大疖子,朱元璋前去探望的时候忽然看见徐达床上放了一本兵书,于是心中一跳,立马吩咐回宫。回宫以后的朱元璋越想越害怕,听人说背上有疮的人不能吃蒸鹅,便立马叫人给徐达送去,果然,过了不久之后徐达就去世了。
历史上的君王并非都是这样无情,宋太祖赵匡胤便是特例,也是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的创造者和首位使用者,通过酒宴上的推杯换盏来拉拢这些兵权在握的大臣们,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赵匡胤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臣们有可以叛变的实力。这些开国功勋大臣们都是一路陪伴赵匡胤打过来的,互相之间经历了重重磨难不说,他们的本领与赵匡胤相比也未必没有他优秀,甚至有的人更上一层楼。大臣们同样知道赵匡胤私底下的品性,这样能够随时拿捏皇帝的每一个决定,不利于赵匡胤发挥皇帝的威严。
对于他们来说,最难以启齿的就是当皇帝之前的事情,而这些大臣往往对他们的过往如数家珍。赵匡胤的五位特别的将领,是兵变的首要中坚力量,为赵匡胤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与其他开国功勋不同,他们几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比较好。
王审琦,在放下手中的兵权之后被擢升为刺史,此后还被提拔为节度使,在京都安度晚年,五十岁时因病去世。张令铎,也是开国功臣之一,与赵匡胤的关系比较好,后来赵匡胤还让自己的弟弟娶了张令铎的女儿,以示自己的亲厚。
张光翰,父亲在唐朝末期出任左仆射,自小便家庭生活优渥,在师傅的教导下武艺各方面都非常擅长。而他在这五位之中与赵匡胤的关系是最不亲近的一个,只是被封为节度使,没有受到重用,与其他几位的境遇差别很大,而他的才能或许是受到赵匡胤忌惮的主要原因。
高怀德是五个人中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早年跟着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后来还迎娶了赵匡胤的妹妹,被封为驸马,荣华一生。最后一个便是石守信,他在这几位中最受赵匡胤的信任。
君主对待手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侧面反映他的心胸与度量,赵匡胤的做法的确让很多开国皇帝都望尘莫及,在这一点上值得被人称颂。而在成功之后就对自己的兄弟们杀之而后快,这样的君主本身就不值得追随,一个成功且开明智慧的君主,应该懂得御下之术,而不是一味地忘记大臣们对国家的汗马功劳。
参考资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