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长老师应如何应对夏季传染病 [复制链接]

1#

每年6-8月份进入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幼儿的作息时间往往出现紊乱,睡眠时间相对于春季会少一些,加上由于天热食欲不振,出汗多,幼儿抵抗力较低,在这个季节里幼儿往往容易生病。因此,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要对如何防暑降温和预防夏季幼儿常见疾病要有一定的了解,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夏季有哪些常见疾病?

01中暑

孩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往往满头大汗、脸蛋通红,很容易被暑热伤害。细心的老师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口干、喊累、有头痛以及头晕的症状出现时,就是轻度中暑的征兆了;如果烦躁不安、心慌无力甚至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那就是中暑了,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预防小贴士:合理为孩子增减衣物,活动时尽量换上宽松吸汗的棉质衣物;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可以饮用少量淡盐水,补充体内因出汗而流失的电解质;户外活动时避开正午前后两小时,可以让孩子戴上遮阳帽。万一有孩子发生中暑的情况,可以用冷毛巾给孩子物理降温,但注意不要冷敷前胸和腹部。

02感冒

伤风感冒是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即各类病*细菌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有鼻炎、咽炎、扁桃腺炎等。孩子由于自身集体防御功能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被感染,甚至是重复感染,在人多的场所也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夏季的伤风感冒通常伴随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发热以及乏力等症状。

预防小贴士:室内保持通风,保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人群密度过大的场合;如果班级里已有感染的孩子,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注意多让孩子休息以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03空调病

由于空调导致室内外温差大、忽冷忽热,空气又较为密闭不流通,容易让人产生不适。如果孩子出现疲倦、烦躁、头晕、胃肠不适、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很可能是空调导致的不适哦

预防小贴士:一般将空调的温度设定在25-27℃比较适当哦,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6-8℃比较舒适,在空调房里也注意给孩子增减衣物;勤通风换气,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动,开启空调后1-3小时关机,打开窗户透气,确保空气质量新鲜;由于空调容易滋生病菌,也要定期请专业的人士给空调做清洁、消*。

04蚊虫叮咬

夏季蚊虫肆虐,而孩子们的皮肤又过于娇嫩,极其容易被蚊虫叮咬,留下的包包不仅红肿而且奇痒无比,很多孩子都忍不住抓挠,抓破后又容易被感染发炎变得更严重。以及孩子出汗多,很容易长痱子、疖子或脓包疮,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加重,还可能引发败血症。

预防小贴士:针对蚊虫叮咬,可以准备花露水、风油精或驱蚊水,止痒消肿防止孩子用手抓挠,但要谨慎选择驱蚊产品,尽量不要使用蚊香或电蚊香,会对孩子的呼吸道和皮肤黏膜产生危害。保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出了汗以后让孩子用小毛巾擦擦脸;户外活动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孩子靠近草坪茂盛以及有水的地方,

 

05胃肠道疾病

夏季气温高,细菌繁殖快,各种食物、水以及物品都容易被细菌侵犯,痢疾杆菌在30℃时,仅需要8小时就能增量一万多倍!再加上孩子的消化系统不成熟,很容易发生腹泻、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等问题。如果腹泻次数多,还容易造成脱水,因此这类疾病也同样不可小觑!

预防小贴士:夏季的腹泻很大可能是因为吃了被病菌感染的食物,叮嘱监督孩子不能喝凉水吃生食,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特别注意餐具的消*,更要注意保证厨房的清洁干燥;如果孩子发生了腹泻,不要让孩子不吃东西,这样反而会加重腹泻,可以让孩子吃易于消化的如粥类的流质食物,还可以适当补充糖盐水。 

06红眼病

红眼病,临床称之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夏季最易染上的眼科传染病。多由细菌感染或病*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发病急,潜伏期1~3天,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若分泌物多为眼屎则可能是细菌感染,若分泌物多为泪液,则大多为病*感染。

预防小贴士:预防红眼病,要做到注意休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少吃容易上火的食品。在疾病流行期要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

07不及时补水易引发脱水

医学上称为婴儿夏季脱水热。该症是因炎夏气温高、气候干燥,宝宝通过排汗而丢失大量的水分所致。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引起宝宝发热,有时体温可达39℃到42℃。

预防小贴士:前期无明显症状,宝宝一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停、烦躁不安,妈妈就要小心了。出现这种现象,妈妈们应及时给宝宝补充足量的水分。 

08不及时补水易引发脱水

夏天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加,晒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增。有些妈妈不愿意为刚出生的宝宝用防晒霜,认为宝宝不需要,或是担心防晒乳液会伤害宝宝的娇嫩皮肤,而事实上六个月大以上的宝宝,就可以开始用防晒乳液了。宝宝皮肤变红,有刺痛和瘙痒感,有的宝宝会哭闹,而有的宝宝则只会在皮肤脱皮或刺痛感来的时候才表现出烦躁不安。

预防小贴士:

1、长时间在户外,可选择防晒系数15-25的防晒乳液,每隔4-5小时给宝宝擦一次。

2、防晒乳液不只是擦脸,所有露出来的、晒得到的部位,包括宝宝耳朵、脖子后面、四肢外侧等,都要擦到。

3、一岁以下的宝宝皮肤真是太稚嫩了,所以即使有防晒霜的保护,在阳光足的午后,也尽量不要带宝宝在户外活动超过3小时。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尤其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眼下,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又有哪些早期症状?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这些问题,会在文中为大家一一解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都能引起,EV71、CA16病*是最常见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2、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者都可传染该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发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每年亦有重症死亡病例发生。

6、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7、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医院就诊。

8、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

9、一般家庭怎么预防?19字防控措施: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及时接种(目前有肠道病*71型灭活疫苗,但该疫苗仅仅针对EV71型,对其它型别的病*无预防效果)。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10、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家长防控夏季疾病的要点

1、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与愉快的心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

4、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