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您还记得吗儿时常吃的小药 [复制链接]

1#

儿时常吃的小药,老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这话不假。四季变化月有阴缺,闹点小病吃点小药是常有的事。

塔糖相信人们都吃过,说是糖其实是药,它的主要成分是蛔蒿有驱虫作用,小时候由于卫生环境比较差,人们不重视卫生造成一些孩子肚子里面就容易有回虫、线虫。在过去北京南城一带有一种不好的习俗,每到春夏之交时让孩子们喝点“蛤蟆骨朵”,据说能败火,每当走街串巷的小贩挑着挑叫卖“蛤蟆骨朵”,大人们特别是老太太疼孙辈总是买点蛤蟆骨朵活着喝下,有些寄生虫也就随着进肚了,孩子出现虫子之后,即使是吃再多的饭还是不长肉个头不高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定期吃打虫药,这样才会让身体正常的发育生长,塔糖好吃不贵又打虫子孩子们没有不爱吃的。

小儿安,相信我们这一代的人有印象,小纸袋上印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小儿安是西药,主要是对儿童上火着凉,咳嗽、闹肚子、长疖子等小病有效,药片不大有甜味吃几次就好,一般家里都备点,花钱不多管用。

前两天是夏至,暑热说话就到,这个季节大人们一般都给孩子们喝点“避瘟散”,“避瘟散”具有祛暑辟秽,开窍止痛除瘟解表,止痢消*之功效。主治伤寒感冒,霍乱,红白痢疾,大便闭塞,小便赤涩,无名肿*等,小的时候我奶奶一准到“千芝堂”买避瘟散让我们几个孩子喝了,沏开的避瘟散苦涩不好喝,奶奶攥着掸把子看着我们喝,太小的孩子不喝奶奶捏着鼻子灌也得喝完,现在回想起儿时喝药的情景才能体验到奶奶疼孙辈的感受,避瘟散有预防去湿除暑热的作用。

在老北京人当中流传着一句“有病没病吃点至保锭”,至保锭有疏风镇惊,化痰导滞。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惊惕抽搐。过去人们生活比较穷苦物质生活匮乏有点好吃的都紧着孩子们吃,尤其是年节饭菜比较平时丰富孩子们容易“吃蓄着”,吃点至保锭可以消食解郁,所以家大人在这时都给孩子吃一丸助消化。

入伏后孩子们容易长痱子,弄不好转成“扉*”,得了扉*孩子哭闹,痱子粉紫药水都不管用,两包化*散内饮外服清热化*,活血消肿两三天扉*就消了,,化*散专治小儿蕴积火*引起:头痛身烧,痈疖疔疮,丹*疱疹,疹后余*是一剂苦口良药。化*散这类小药现在的药店一般看不到了。

山楂丸,这不仅使我想起儿时的一些情景。山楂丸是我们儿时最喜爱的吃食,尽管那是药孩子们都爱吃,山楂丸开胃消食。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上学的孩子们不管是男生还女生对这药丸子情有独钟。崇外大街有个老字号“千芝堂”是四九城有名的中药店,过去孩子很少进去,自打流行吃山楂丸“千芝堂”就成了孩子们下学后常去的地方了,三分钱一丸大山楂丸,剥开蜡纸就是一口尽管还是有些药味冰糖粒咯吱感觉还是那么津津有味,每当想起或与人谈起起儿时山楂丸的事情心理还有那种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山楂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乐趣之一。

暑汤,暑汤是泛泛之说,它包括了老百姓家熬的绿豆汤和街市所有的冰冷饮料及可降暑的药汤。我这里所说的暑汤是指中药铺配制的、免费供给平民百姓喝的消暑药汤。每到伏天老北京各大中药铺包括同仁堂、庆仁堂、鹤年堂、千芝堂等药铺以及药王庙、关帝庙等处,都在盛夏时节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茶杯,过路的行人都可停步免费在桌前喝上一两碗,既解渴又祛暑。有些住户也常买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熬制,全家人饮用。暑汤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小的时候千芝堂药铺在门前大槐树下就为行人提供署汤,喝过几次谈不上好喝也不难喝,中药味浓。现在的孩子们解暑打开冰箱这个水儿哪个汁饮料比比皆是,其实大多都是碳酸饮料,喝多了害人。

过去常吃的小药花钱不多可管用,如今老百姓喜欢的传统东西因种种原因越来越少了,有些东西留下的只是回忆,什其他么都没有了。

阅读往期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