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十三岁也成长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506.html
我的老妈,今年八十有三。前两天视频,她说:不开心的时候,我以前是发泄,现在是解决问题。这句话直接惊到了我——老妈,你这是被佛点了吗?!话说老妈确实是一位勤劳有爱的女子,我以前写过两篇关于老妈的文章,大家都特别喜欢(点击下方文章标题阅读详情):

《素兰,我的妈妈!八十快乐!》

《你在,就是过节》

老妈的爱,是完全忘我的,为了家人吃好穿好生活好,老妈总是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拼命干活做事。当她很累或是特别担心家人的时候,就会着急生气。那个时候,说话自然会有些冲,过几天气消了,她也就没事了。这也是人之常情,谁没有丧困累乏的时候呢,在那个时候还要好好说话,确实太难了。这次,老妈发出如此智慧的感慨,也是因为最近的一件家常小事,她的处理方式和以前完全不同。老妈有个多年的习惯,喜欢货比三家,喜欢囤东西。尤其是遇到打折的便宜的,就会多买一些。这样,有时会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东西吃不完,有时会不新鲜,有时会坏掉。为了让冰箱里面清爽些,也避免浪费;更重要的是,家人觉得她八十多岁了,买东西、拎东西也蛮辛苦的,就商量着不让她买家里的蔬菜水果,她也确实早就该歇歇了。老妈爱做事,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没事做反而会很难受。以前这事也沟通过几次,总有些不愉快。她会收敛几天,但很快就会故态复萌。也不知道从哪天起,老妈又开始买,然后冰箱又会是满的。这一次,老妈果然又买了,但是不同以往。她没有买那么多,只是买了她和老爸两个人吃的量。她说:这东西我和你老爸爱吃,遇到了合适的不买难受,又不让多买怕浪费,那我就少买点。我只买我们两个吃的量,我们能吃到自己喜欢的,也不会浪费。

清晨徒步RiverTorrense

当我夸老妈智慧时,她就说了那句有哲理的话:我以前是发泄,现在是解决问题。这简单的一句话,这个截然不同的做法,可真是不像老妈。以前的她,不让买,会委屈难受生气,然后也许不自觉地从其他的小事上发泄出来。我还记得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一个发生,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件事,却让人哭笑不得。

那一次,我正好出差回家住了几天。在家里,我看见每天做饭前,老妈都会问老爸:“你想吃什么?”。爸爸有时候说出点想吃的,有时候也说不出想吃啥,有时干脆就说“随便”。老妈天天问,问好了就去做。我跟老妈讲,你也可以做点自己喜欢吃的,不需要都做我爸喜欢的。老妈开心地点头说好。

第二天晚上下班,我兴冲冲地问老妈怎么样,谁知她满脸不高兴。细细一问,才了解原委。她想好了中午要做自己喜欢的面条,然后照常去问老爸:“你想吃什么?”。老爸说了一个,不是面条。老妈又问一遍,还不是面条。问到第三遍,老妈急了——你这人怎么回事,说半天都没有说我想吃的面条!

我哑然失笑,原来老妈想吃面条,也要让老爸说出来才能做。我知道她是无意识的。虽然想好了要吃面条,她还是习惯性地问老爸,要等对方说出来自己想吃的才行。我说,老妈你直接告诉老爸——“今天,我想吃面条“,老爸不会反对的。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意识控制下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年使然,即使是软软的“面条”,也能把人牢牢束缚住。老妈如同爱因斯坦所说,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老妈并不孤单,我也有我的疯狂,每个人多少都有,都生活在某些无意识的模式当中。知道身体痛、心里苦,才有可能醒来。人的改变实在是太难了!年纪越大,固定模式越多,惯性越大,改变越困难。耄耋之年的老妈,如何就有了这个令人惊艳的改变呢?我并不确切知道,也许,是过去两年的一些发生吧。有两个方面,可能和改变有关。老妈老爸在年末来到澳洲,和我同住,恰逢国内爆发新冠,得以延期返回。上面说的两个方面,都是发生在这朝夕相处的一年半。一个是我每天给老爸老妈朗读书籍一小时,边读我们边讨论交流。不知不觉,居然一起读了12本书:1.《最好的告别》2.《直视骄阳》3.《非暴力沟通》4.《少有人走的路》5.《拿出你的影响力》6.《故道白云》7.《真实的幸福》8.《伟大的人物》9.《在爱中行走》10.《爱的五种语言》11.《刻意练习》12.《伊凡伊里奇之死》读书的起心动念,来自《最好的告别》。一直觉得如果能够支持父母坦然从容地面对死亡,是他们需要的,也是我爱父母的真实体现。早就想为父母读此书,只是南北半球相距万里,一直没有机会。难得同住一年多,终于了却心愿。每天固定时间,朗读一小时,期间我们还会有很多讨论、聊天。老爸老妈非常喜欢这个同在的一小时,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盼望。在这盼望中,一本接一本,居然读了12本。期间,我听到了很多老爸老妈的故事,当他们还是小女孩、小男孩;当他们还是少男少女;当他们还是青年;当他们步入婚姻、成为父母;当他们人到中年、退休、年老,还有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我津津有味地听他们的故事,有些居然他们彼此都不知道;他们也津津有味地听书中的故事,感慨着书中不一样的人和事,感慨着书中传递的爱和智慧。然后他们开始在书架上找书看,开始听“樊登读书”,开始和他人分享自己读过的书,开始推荐书给他人。这些书,一定是影响了他们,虽然我不确定是哪一本书哪一段故事。读书就像每天“喝鸡汤”,不知不觉间补了身、暖了心。

CudlleeCreek喂马

读书带来知识,同在带来能量,能量带来能力。不知不觉地,老爸和老妈之间的互动都有了一些“书”味道——《非暴力沟通》中的尊重、倾听;《直视骄阳》中面对死亡的勇气;《故道白云》中佛陀的爱与慈悲……他们的说话做事静悄悄地不同,我大口吮吸,浸润在春草般爱的味道中。读书,可能是促成老妈改变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我们的日常相处。在澳洲,他们语言不通,不少生活中的细节需要了解、调整、适应。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妈无法独立买菜,家附近也没有菜市场,加上付款交流都有困难,自然是我负责买菜。这就让她有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准备着适应周遭环境的改变。而她对自身改变的心态也开放了,面对澳洲人,面对陌生的新朋友、面对我这个曾经熟悉但在澳洲生活了十年的陌生人,她也有心理准备——我已经和从前不同,我的言行和为人处事都已改变。老妈带着对新环境的好奇之心,带着接纳不同的宽容之心,带着准备改变自己的灵活之心。也悄悄地打开了那扇,自我改变之门这些心态都让她准备好了,改变自我。我和老妈之间的互动,老爸和老妈之间的互动都有了一些“土澳”味道。

VictorHabor和好友Flora一起parkrun

记得有一次老爸脖子后面长了个疖子,个头挺大,已经是第四次了,让我们都有些担心。尤其是老妈,更加闹心。她把原因归结为老爸不好好洗手,手上带着细菌摸来摸去,所以老爸一次一次长疖子。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次,只要老爸一抬手,老妈就会说:“你洗手了吗?摸东西之前,先去洗手。”老爸的手常常抬到一半,尴尬地无处可放。本来就身体不舒服,老妈的焦虑闹得老爸心里也不舒服。

有一次,正好我们三个都在,老妈又提醒老爸先去洗手。我看看无奈的老爸,脑补着旁边老妈严肃略带生气的表情,笑着对老爸说:“我妈实在是担心你这个疖子,总是长在同一个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你看我妈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特别担心你。”。老妈马上说:“可不是,你爸生病还不如我生病呢。”。我接着跟老爸开玩笑:“看我妈多爱你啊!”。听闻此言,两个人都笑笑地,看着彼此。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小的谈话之后,老妈不再反复提醒老爸洗手,人也放松开心了不少。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我看到并说出了老妈的爱,让老妈感到被理解和懂得,但至少,在那个时刻,我看到了他们轻松开心的笑容。而且,这之后,老妈渐渐地用关心和爱代替批评指责。这样的发生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很多我也都记不得了。她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下次视频,我问问老妈,听听她如何说。我以前是发泄,现在是解决问题——老妈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开始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让我喜悦、佩服。

在新西兰南岛的库克雪山下和两个闺女起舞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带来改变。这是生命的美好,更是生命的厚礼。改变与否,和年龄无关。只要有一颗开放学习的心,八十岁也可以改变,老妈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到她的改变,心生敬意和感动的我,更加相信,人人皆可成长,只要拥有改变的意愿。改变,带给老妈轻松、快乐和更多的选择;快乐的老妈,也带给家人更多的爱。当然,我不是让你去改变你的父母。也许有人读了此文,会在心里悄悄对自己的父母说:看看你们,都不知道读书改变。这样的念头、话语,你听到背后的抱怨批评吗?你意识到你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吗?你也很有可能带给亲人压力,带来更多的摩擦。正如泰戈尔所说:认识自己,最困难。也许,试一试,给父母朗读一本书;也许,试一试,在亲人间传递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爱。

有爱的生命很神奇

去爱静待生命的美好不期然间展现

更多好文(点击文章标题查看)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他把爱藏起来》

《黑土地走出的数学教授》

-赶快扫码-

发送“一对一”,和阳教练来一次免费谈话;

发送“入群”,加入「阳树成长」公益群,和成长的人们同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