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皇帝为何要导演一 [复制链接]

1#
皮肤病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81105/6624244.html

书中自有自有*金屋

书中自有自有颜如玉

这句脍炙人口的“金玉良言”很多人都听过。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它并不是来自于某位书生秀才之笔,而是出自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诗作《劝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写出这等上进学习文章的书生皇帝宋真宗最终却痴迷上道教,亲自导演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最后一次真正意义的泰山封禅,并最终演绎成轰轰烈烈的十年神权运动。

各种缘由,一起探究一二。

01

皇帝的脸面

尚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王钦若近日有烦心事。

他发现自己好像在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面前说错话了。

前几天退朝的时候,真宗目送着先退朝的宰相寇准离去。

这让素与寇准不合的*敌王钦若“深嫉之。

于是,他故意说:“陛下这么敬重寇准,是不是觉得他对江山社稷有功?”

真宗说:“是呀”。

王钦若又说:“澶渊那一战,陛下不以为耻,还觉得寇准对社稷有功,是吗?”

真宗“一时愕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问:这话怎么说呢?

王钦若就说,这种打赢了还要结盟的战役,是千秋万代都以此为耻的“城下之盟”,“没比这更耻辱的了!”

话说王钦若和寇准的梁子结于年。

当时,北方契丹大举南侵,宋朝君臣上下都慌了神。包括王钦若在内的大臣大多主张避避锋芒,迁都。

王钦若就曾“密请”宋真宗,建议迁都金陵(今南京)。

只有寇准极力的主张和北方辽国干战,力劝陛下御驾亲征。在他的强势劝说下,宋真宗硬着头皮御驾亲征。抗敌一线的*民听说皇帝老子来了,士气高涨,最终宋国大获全胜。

这本来是局势有利于宋*的大好胜局,应该乘胜追击的,收复北地。

宋真宗这个人一直比较“厌兵”。

所以宋朝虽然打了个大胜仗,却和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

不但,两国认了一个叔侄“干亲”:打了胜仗的宋国辈分更低,称辽国的萧太后为叔母;宋朝还每年给辽国白银10万两,“岁布”20万匹,在两国边境搞出了一个“自由贸易城”。

在这个“打”还不是“不打”的原则问题上,王钦若和寇准本来也就是*见不和而已。

偏偏,但是寇准这个人斗争方式比较激烈。

当初为了劝皇帝打,还要跺着脚说:“那些主张迁都的大臣,统统应该拉去斩首!”

这一下,就把主和的大臣们纷纷扣了个“卖国求和”的“汉奸”帽子。

此前也一直*见不一的寇准和王钦若两个人,彻底翻了。

开头,王钦若这个话本来是要打击和贬低寇准的。

但是没想到也给爱虚荣的宋真宗赵恒泼了一盆冷水。

宋真宗本来觉得:澶渊一战,两国也“不以战苦”,很以为豪,自那以后也更加器重寇准,

被王钦若这么一说,真宗开始怏怏不乐了。

王钦若一看,打击对手,把皇帝给得罪了。这可不行!

不过别看王钦若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个子矮小,脖子上长个大疖子,人称“瘿相”。

但是这个人很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

他看出赵恒好大喜功,于是给皇帝出了一个洗刷耻辱、展现皇威的主意:举行封禅大礼。

02

一出自编自演的“神剧”

什么是封禅?

就是由皇帝带领臣民到泰山或其他的名山大川搞一个国家最高规格的祭拜天地仪式的大活动。

搞这么一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封建时代,君臣统治秩序很大一部分地依赖于教化和宗法制度。

天子隆重的祭拜天地,就彰显天地神灵的威严。可以向世人宣传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以示教化,有着强烈的*治、文化意义。

在此之前,据正史记载的,历史上有秦始皇嬴*、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搞过泰山封禅活动。

都是一些*绩不斐的君主啊!

王钦若的这个点子算是出在宋真宗的心坎上了。

至于为什么是心坎上,我们后面再说。

先来看看这场轰轰烈烈的“神道设教,以训天下强梗”的崇道活动是怎么搞起来的。

要办好大事,首先要统一思想。

第一关要过的就是宰相王旦那一关。大臣的头头先别带头提反对意见才行啊。

于是,真宗先派了王钦若去做思想工作。然后,宋真宗自己又亲自出马,请王旦喝酒。喝完还偷偷摸摸用酒樽塞了一壶“美珠”给王旦,说“你拿回去和家人一起喝哈”。

一看皇帝都这么给自己面子,王旦当然要懂事识做了。

解决了思想问题,然后就是要有祥瑞了。

为啥还要祥瑞?

话说,这封禅也不是随随便便,想起来就能搞的。

从史料上看,要举行封禅首先要有盛世的功业,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祥瑞”。

祥瑞就是天降的、有象征意义的喜事。这被上天看做是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策的赞成或表彰。

那现在要搞封禅,祥瑞也不是说来就来啊?

于是,一出自编自导的“神降天书”的好戏上演了。

先是选了一个正月初三、群臣都在场的“良辰吉日”。

早朝完毕,群臣正准备退朝。

就有人来报告说:“不得了!不得了!承天门那边有一只鸟尾巴上拖了一个*绸缎”(“有*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

有这等奇事?!

宋真宗赶紧召集群臣一起“拜迎”,把鸟尾巴上的*袋子“取视之”,就发现这个*帛上有一个封口,装了好像书卷一样的东西。

这个时候,赵恒就开始恍然大悟:“哎呀!我说呢!前几天半夜,突然有个神人来找我,说正月初三这天会降天书。我吃素斋戒,等啊等,整整一个月。原来这就是神人说的天书啊!”

然后赵恒率百官“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赵恒命人宣读后,郑重放进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

早就被珍珠“收买”的“群众演员”王旦等带着群臣拜地称贺。

真宗又接连下了几道诏令:为了庆祝“神降天书”这样的大喜事,要大搞特搞!大搞特搞啊!

于是大赦、改元、庆祝等,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

一时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

尝到了“承天门天书”的甜头。

真宗又和王钦若这些人一起,接二连三地搞出了“大内天书”、“泰山天书”等“天降祥瑞”。

简直的批量生产,反正“天书”不要钱。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

十月初,赵恒就命“天书”在前开路,王旦等文武百官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到泰山封禅。

这样一个盛典足足搞了四十七天。

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

东封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赵恒又到山西汾阴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

宋真宗这样做,无非也就是走了“君权神授”的路子。这样处心积虑地大事宣扬,也就是想表明大宋*权是上天的安排,具有天意。

作为宋朝开国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这样做,关乎整个宋朝“国情”,也和他自己的“身世”息息相关。

03

“久乱思安”打仗何时是个头?

先说一下大宋的“国情”,从宋真宗往上捋一下大宋建国以来前面两个皇帝。

话说宋真宗那个颇有文韬武略的伯父——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一出“陈桥兵变”“*袍加身”的好戏,夺得了*权后,皇帝的座椅坐得并没有那么舒服。

当时,宋朝外有北辽不时扰境、虎视眈眈的“外患”,内有重权在握的藩镇节度人心浮动的“内忧”。

早在宋朝建立前,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治、*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辽朝更是将幽云十六州揽入囊中,大开中原门户。

而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前,在后周资历较浅,更是难以使很多原本威望较高的节度使心悦诚服。

据说,当昭仪*(今山西)节度使李筠面对宋太祖派来使臣告知改朝换代消息时,迟迟不能接受现实,在左右极力劝说之下才勉强下拜,然后就挂起周太祖的画像,对着画像哭泣。

这种“有异心”的节度使不是个例。

后周使相郭崇也“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宋太祖先是在半年内先后平李筠叛乱、后周太祖外甥李重之乱。

此后,宋太祖又穷尽一生的精力在征讨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权,最后突然暴毙,死在征讨北汉的宏伟蓝图上。

宋太祖的一生征战,一方面给接下来的太宗和真宗时代相对清扫了国内大部分割据势力,给宋王朝统治创造了一个相对统一、和平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长年征战也让宋王朝统治者以及群臣百姓带来了深深地疲惫感,厌战、休养生息的“企见太平”情绪滋生。

到了宋太宗时代。宋太宗赵光义在“烛影斧声”中即位。继任大统的合法性和群臣百姓的认可恐怕是太宗心中最大的心病。

即位后,他一面大封太祖的儿子、弟弟,把哥哥、弟弟廷美的子女全部视作皇子、皇女身份,安抚人心,意思是昭告天下:皇位总之是他们赵家的,不分彼此,你当我当,都一样!

另一面,又积极延续太祖未完事业,征讨北汉等未统一的势力,彰显自己不亚于哥哥。

最终,太宗拿下了北汉以及泉漳、吴越这些南方小势力。

本来,宋太宗想乘拿下北汉之际,一举拿下大宋一直的心头刺“辽国”的燕京。

在这过程中,宋太宗在高粱河一战中中箭受了伤,失踪了一整天,回来发现竟然有将领想要拥立太祖的儿德昭为帝。

这事也让宋太宗觉得,与其费力去完成一统大业,不如先巩固好宫廷内斗,把皇位彻底绑缚在他自己子孙这一脉再说。

前面两位前辈,为真宋打下的这暂时和平的江山,让宋真宗当*时代,没有那么迫切的战争需要。

可以说宋太祖、太宗毕生致力于制造一个和平的*治、*事环境,虽然始终不可得。但至太宗末年,宋朝已经渐渐步入正轨。

真宗顺利即位后,“二方既定,中外略安”。宋国的内部环境也趋于安定,外部只有辽、夏等*权的不时侵扰。咸平、景德年间先后解决了辽和西夏的攻掠,彼此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在和平的环境中,百姓们也就久战思安,早就希望能安享权力果实的宋朝廷也到处都是不想声色犬马,不兴甲兵地“寅恭奉天”之气。

这正是封禅、搞思想意识活动、安定内部的大好时机。

04

“君权神授”有家传

再来看看宋真宗本人。

从宋真宗自身的情况看,宋真宗非常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第一,宋真宗这个皇位到手也颇有点意外之喜。

从皇权的合法性来讲,按照传统“父传子”的继承理念,皇位本就不属于宋真宗这一脉。

从宋真宗的爹宋太宗开始,就一直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做各种宣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搞了“金匾之盟”。编出了一个,杜太后(宋太祖、宋太宗生母)临终前劝宋太祖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故事。

但解释了宋太宗一代的合法性,问题又来了。那不是还有宋太祖、宋太宗的弟弟廷美呢。那是不是也该遵照“哥哥传弟弟”的做法,宋太宗之后该传给廷美啦?

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君臣之礼,“金匾之盟”就管一代?皇位还是要回归宋太祖一脉?那宋太祖之子德昭、德芳都有继承权。

为此,宋真宗优秀的爹为了把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承下去,帮儿子们扫清了障碍,把弟弟廷美,侄子德昭、德芳先后除去。

但皇位还不是板上钉钉该宋真宗的。

想当初,宋太宗是首选宋真宗的大哥楚王元佐作为皇位继承人。但是元佐不知道怎地发了疯。

于是宋太宗又打算立真宗的二哥元禧为太子。

没想到,不久元禧竟然暴死。

最终宋真宗才捞到这个皇帝当。

这样一数,皇位继承人几经更易,这么多波折和斗争,感觉宋真宗的皇位合法性似乎也没那么天经地义。

真宗即位后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证实自己就是“天命所归”,封禅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形式。

第二,讲讲宋真宗的性子。

与宋朝前面那两位马背上打江山的皇帝,自己的老子、伯父比起来,宋真宗的胆略、心胸、见识都略逊一筹。

宋真宗本身是一个思想保守、性情柔弱的人。

宗真宗画像

宋真宗这个人做事没什么主见,不善独作决策,易受他人影响。史书记载,真宗处理*务“每事问”“非(王)旦言不决”。

这种软趴趴的的个性,当然希望多过一点舒服日子就好了。

宋真宗的皇位本来就来之不易,是经过几次更换候选人和各种势力反复斗争后得来的。

真宗即位后,一直小心谨慎,对自己岌岌可危的帝位倍加珍视,不仅防备各种危险因素。

打仗这种危险的事情,还是少来一点吧。

再加上宋辽双方双方进行多次攻伐后,都认识到目前没有力量消灭对方,只有退兵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于是澶渊一战,宋虽然得了暂时的胜利,宋还是赶紧以岁币的形式换取了和平。

这个时候,宋真宗最希望的就是:赶紧别打了,安抚好内部,发展经济。

那先要统一思想,把老百姓的脑先洗一洗。

再加上在王钦若和寇准的矛盾斗争刺激下,能够炫耀国威、树立帝王权威的封禅活动当然能得真宗青睐了。

05

轰轰烈烈的封禅运动

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封禅活动,最后演绎成延续十年之久的运动式的活动。对当时的经济、*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上的影响。

一方面,在休养生息、百废待兴的时刻,宋国没有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经济,而是全国上上下下都搞起了封禅这种形式主义。

另一方面,封禅活动经过六个月的准备,耗时数天,规模庞大,耗资巨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统计,封禅共用财物八百多万络,约占当时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

宋真宗封禅期间,各地官吏为了讨好真宗,纷纷拿地方的财力作为贡品支援封禅活动。

最为典型的就是“河北转运使李士衡奏罢内努所助钱八万络,于是又请荤本路金帛色粟四十九万赴京东以助祀事”。

另外,在这长达十数年的天书造神运动中,真宗多次出京、大兴土木以及对神灵的供奉,一时之间,使天下道观林立,斋醛仪式无时不见。

宋代有名的词人柳永就多次描绘了当时奢侈的景象。在《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御街行》中都写了真宗笃信天书,深夜设坛,通宵夜蘸,宫中宴会,群臣朝贺的情形;连夜蘸的第二天,皇都汁梁到处张灯结彩,百官集宴。奢侈之风已经漫及朝廷上下、京城内外,给后世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治上的影响。

封禅的本意是宋真宗加强*权合法正统性的礼乐活动。但对宋代*治风气的变化以及宋代职官制度的改变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加泰山封禅的人员特别多。据粗略统计,封禅队伍包括天书仪仗,法驾仪仗,启从官员,行礼朝官,地方随从官员,蛮夷酋长、使者,以及大量士兵,至少有上万人。

真宗封禅使*治风气急速堕落。

从国家统治最高层开始的表演性质的制造祥瑞,犹如皇帝的新装,看客全都心知肚明。

只不过,各级官吏也开始纷纷效法,参与和支持封禅都成为各级官员以固帝宠的一种重要手段,或者加官进爵的快车道。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国家级别的庆典活动中,提议“封禅”的王钦若被封为“活动总负责人”(封禅经度制置使),参与封禅的官员大多数是支持封禅的忠实粉丝。

几乎所有参与封禅的官吏都得到了物质或精神的赏赐。为了使封禅得到更广大的支持,真宗更是用奖励参与封禅官吏的办法表达自己对封禅的支持。

之后,虽然这场君臣主演的闹剧暂时结束了,但宋真宗并没有停止其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

对宋代的官员来说,干一干制造祥瑞、撰写献颂、协助封禅这些轻而易举的事,就能破格升迁,何乐而不为!

因此,宋代的*治风气由原来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转变为一味阿谈奉迎。

连性情耿直的寇准,因为一开始不支持封禅而受真宗冷遇多时。最终在人人说祥瑞的热潮中,也没法抵住,最后也亲自伪造天书。

有史料记载,当时寇准判永兴*,他竟然亲自取伪书,上奏朝廷。由此,真宗大喜,降诏迎入禁中。

真宗封禅对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真宗封禅首先对官吏职务进行了大调整。封禅为旷世大典,规模庞大,为准备封禅,真宗调整了整个职官队伍,调用大量官吏专职参与封禅或为封禅做周边准备工作。

宋真宗泰山封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禅。封禅活动虽然具有重要的*治意义,但因其出现的时机不对,对当时的经济的发展和*治风气产生了严重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