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陀螺团队坚守43年:门外建大楼竟不知,热点资讯,
团队成员交流膜片检测经验(何书远摄 科学报图片) 愿为天地度经纬 记国防科大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 四十三年的坚守,日复一日的攻关,几代人的艰辛,换来了我国激光陀螺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超的飞跃。 几年前的一个冬夜,三湘大地被严寒和狂风笼罩。已过午夜,在南岳衡山附近的一家宾馆,服务员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眼前的一群人。这群人深夜还在抱着箱子进进出出,神情兴奋,服务员怀疑他们是一群窃贼。 这群被误会成 窃贼 的人来自200多公里外的长沙。来到衡山,他们是要完成一项车载实验。由于狂风冻雨大作,这趟不远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6个小时。 这群人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他们的使命,是为祖国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激光陀螺,而为了这份使命,他们已经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 使命源于钱老的两张小纸条 所谓 激光陀螺 ,是一种在加速计配合下能感知物体任意时刻空间位置的高精度器件,被誉为武器平台定位导航系统的 心脏 ,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天多个领域的高精度惯性导航。 让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彼时,美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在激光陀螺领域取得突破,并在世界上引领了一轮激光陀螺的研制热潮。在国内,钱学森敏锐捕捉到了激光陀螺的巨大价值和应用前景,交给国防科大两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激光陀螺的简单原理,指示学校加强研究。1971年,学校成立了激光教研室,开始了激光陀螺艰难的探索之路。 可以说,中国的激光陀螺研制工作就是从钱老的这两张小小的纸条开始的。 刚开始研制激光陀螺时,研究人员连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一次,激光教研室创始人之一的高伯龙听说大理石膨胀率较低,可以选用。为节省开支,他就推着平板车到长沙火车站工地去捡废料,一次又一次,风雨无阻。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1994年11月,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自此,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