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种植物,俗称野生“土大黄”,外用堪比“鱼石脂软膏”
羊蹄,对于吃货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喜欢吃,它不仅美味还富含胶原蛋白质,脂肪含量也低,是烹制美味佳肴的极品,常见的有扒羊蹄、炖羊蹄、卤羊蹄、红烧羊蹄……想想都流口水。
别说了,再说口水都流出来了,那好吧,今天就不说美味的羊蹄了,咱就来说说植物界的“羊蹄”。
羊蹄,又称秃菜、土大黄、牛舌头、野菠菜、羊蹄叶,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常生长在田边路旁、河滩、沟边湿地,外形和酸模有些相似,但比酸模高大,很多人说羊蹄与酸模总是分辨不好,其实细看还是很好区分的:酸模自基部分枝,种子黄褐色;而羊蹄上部分枝,种子暗褐色。
但为什么叫羊蹄呢?为此李时珍作了详细的描述:“羊蹄近水及湿地极多。叶长尺余,似牛舌之形,不似波棱。入夏起苔,开花结子,花叶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本草崇原》则更加详细:“其根似羊蹄,故以根名,又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这寥寥数字,就道尽了羊蹄的一生及其功效。
现在是羊蹄种子成熟期,种子膜是“三角锥”形。《中国植物志》说“瘦果宽卵形,具3锐棱。”羊蹄,民间俗称“土大黄”,但内服使用很少,不过用鲜品叶、根捣烂外用确有很好的效果,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等。我常常介绍外用于红肿未溃之疖痈,疗效不亚于“鱼石脂软膏”。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认识这个植物,还怕患者采错。
羊蹄,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羊蹄,味苦,性寒。主治头秃、疥疮瘙痒。”《滇南本草》中说,羊蹄治诸热毒,泄六腑实火,泄六经客热,退虚劳发热,利小便,治热淋。羊蹄苦寒,能泻热通便,功类大黄,作用缓和,素有“土大黄”之称。用治大便秘结,可单味煎服。
《本草纲目》:“疗蛊毒。治癣,杀一切虫。醋磨,贴肿毒。捣汁二、三匙,入水半盏煎之,空腹温服,治产后风秘,殊验。”《岭南采药录》:“赤白痢证及年久便血。”《别录》:“浸淫疽痔,杀虫。”关于羊蹄的药用,很多古籍本草都有记载,这里不再详述,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