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专家刘*连 http://m.39.net/pf/a_9360486.html6月29日,随着中铁电气化局装备公司最后一组作业车驶离银城铺车站,装备公司近名司助人员,从严寒至酷暑,在京哈线历时天、个封锁点的挑灯夜战,为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工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京哈铁路始建于年,当时线路只有10公里长。时至今日,京哈铁路已有.2公里长,成为我国列车密度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干线之一,是连接我国南方、西北和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重要客货运输通道。
装备公司主要参与建设京哈铁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段内.5公里的设备大修改造工程,也是装备公司自成立以来,所承接的第一个大型集中改造项目。“工期短、既有线、凌晨干、抗疫情”让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工程有了“急、难、险、重”之称。面对困难,装备公司员工迎难而上,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高效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幽燕大地上谱写出一曲坚韧、豪迈的战歌。
“棋先一招”满盘皆活
据统计,在峰值时期,装备公司共投入台轨行设备,占公司设备总数的40.5%;司助人员人,占公司员工总数36.6%。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工程也呈现出电气化机械施工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械装备集中调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岗前集中培训、第一次由一个机械公司独立完成如此快节奏和大规模的既有线机械施工组织工作。
“第一”往往意味着不断探索,意味着迎接挑战。
“在天内(原定工期)完成多公里既有线改造,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施工作业设备。”
早在立项之初、未收到设备具体需求计划之前,装备公司便闻讯而动,抢前抓早,进入状态。年10月,装备公司先后组织召开6次专题会议,制定出了科学周密的设备配置方案,提出了建点快、整备快、转场快、上人快、见效快的“五快”工作原则。
年11月,第一批62台轨行设备刚下“火线”,便第一时间从蒙华、格库等11个工程项目转场、集结至京哈线银城铺货场。同时,枕戈待旦的名司助人员早已到位,为12月3日第一个天窗点初战告捷奠定了基础。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安排,第二批轨行设备能够在年2月13日(正月二十)之前进场即可。但考虑到春运、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年后转场造成影响,装备公司便果断决定第二批66台轨行设备年前进场。事实证明,正是装备公司早行的这一小步,避免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轨行设备转场的影响,对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工程在节后复工复产,掀起大干快上建设高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械专业不打无准备之仗,试想一下,倘若节后,第二批设备未能及时进场,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宁早勿晚的工作作风我们今后必须保持!”装备公司总经理任增堂在京哈线现场办公会上说到。
返岗跑出“加速度”
“滴,36.5℃。”
“体温正常,疫情期间要带好口罩,注意防护!”
2月28日晚上8点,在银城铺货场,随着23名佩戴口罩和安全帽的司助人员排队依次通过检测点,京哈设备大修工程复工复产“第一枪”即将打响。“回家的”司助人员必须经过体温检测、登记、消*等三道关才能登车作业。
受疫情影响,各行业复工复产面临着员工返岗难的难题,京哈设备大修工程也不例外。2月下旬,装备公司在接到京哈设备大修改造工程复工复产通知书后,就立即采取具有“早、准、快”特点的行动措施,13天组织名司助人员就从全国各地返回工作岗位,跑出了返岗复工“加速度”。
早在今年2月上旬,装备公司就制定下发了《疫情防控期间返岗工作方案》,开始着手复工复产相关工作。主要通过自建疫情防控大数据库,对公司全员的居住地址、当地疫情防控*策、家庭成员基本信息、14天内活动轨迹、健康状况、是否有密切接触史等相关信息进行摸排汇总,并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更新。
通过地区防疫*策对比,员工健康状况、活动轨迹对比,优先给低风险地区,健康状况良好的员工发出返岗通知,并协助他们及时返岗。
为了能够使员工尽快返岗,装备公司采取“一站式、点对点”服务,一方面鼓励员工采取自驾、就近拼车的方式返岗;另一方面协助员工规划返岗路径、购买返岗车票。在员工较为集中的地区组织专车,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工地门口”的贴心服务。
用“双零”为安全代言
京哈线作为动、客、货车混跑的国家I级铁路,列车运行密度大,在北京局管段内每天仅客车就要往返95对。不能影响行车安全,成了萦绕在装备公司参战员工心中的头等大事。
“来自北京路局供电段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施工区段线路情况、信号要求、GYK操作以及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等内容,让我们对完成‘一事不出、一人不伤’的‘双零’安全生产目标更加胸有成竹。”有着32年工龄的轨道车司机张永乐对即将到来的施工满怀信心。
考虑到京哈铁路大修改造的施工规模和重要性,年11月28日,装备公司聘请北京路局专业人员对前期到位的名司助人员和27名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安全培训。
“一下子这么多人参加岗前培训,我上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有着40多年工龄,马上要退休的恒张力放线车司机袁照龙这样说。
在京哈线,不只是轨道车司机们为了“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在默默努力,由25名维修骨干人员组成的应急维修小组也提出了“故障不过夜、隐患不上天”工作目标。
1月12日,装备公司接到北京路局通知,为了进一步保障营业线施工安全,京哈线所有作业车要加装“V停锁”。接到通知后,乌志明作为应急维修小组长,立即组织4名修理工从北京向昌黎方向执行安装任务。从西向东,这个五人团队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一台台安装,一台台调试,饿了就是泡面加咸菜,冷了就是哈口气搓搓手、跺跺脚……就这样一台台突击安装到1月18日全线息工放假,他们创造出了6天时间安装34套“V停锁”的骄人成绩。
“小王,你给我背背《京哈线安全红线18条》第8条内容。”胡宏刚是一名工班长,他所在的银城铺工区有40多名司机,为了让他们对公司制定的各项安全卡控制度入脑入心,胡宏刚创造了“点背式”记忆法。
“抓安全,要有‘婆婆嘴’‘兔子腿’‘老鹰眼’和‘包公脸’。”胡宏刚对安全有自己见解,“咱们干既有线改造,犹如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为安全,在一个个参建员工的不懈努力下,装备公司从进场到退场,实现了“双零”安全生产目标。
工程需要,我们制造
京哈线沿线车站的H型支柱拆除成了“卡脖子”难题,该型支柱单根重4.6吨,高15米,受环境的制约,吊车在作业中会突破多项性能参数。怎么办?
为破解难题,装备公司从研发中心抽调3名精兵强将,同修理厂抽出4名修理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组长由装备公司京哈线总指挥高胜*担任。
“H型支柱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硬骨头’,我们一定要把它啃下来”在攻关小组动员会上,高胜*说话斩钉截铁。
之后的工作中,攻关小组通过召开诸葛亮会议、广发英雄帖征集妙策良方,广泛收集以往支柱拆除施工方法,在9天时间集中研讨36次、现场试验13次,“水冷式切杆机”应急而生。
“水冷式切杆机”可以在营业线车站周遭电线密如蛛网、接触网支柱林立的施工条件下,把H型支柱一分为二,有效减轻吊车载荷,实现了“拔杆、放倒、装车”一条龙作业。过去的困扰施工进度的“硬骨头”,如今仅用30分钟就被啃了下来。
京哈线路肩接触网支柱基础浇筑是制约京哈线大修改造施工进度的另外一个难题。受环境的制约,常见汽车混凝土搅拌车无法进入施工现场,要想完成基础浇筑任务,只能先把沙、石、水泥通过平板运输到现场,进行人工浇筑。这样施工作业效率低下不说,还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
当装备公司得知这个难题后,积极同接触网施工项目部联系,启动科研攻关应急立项,组建团队“火线应战”。经过27天,14轮研发,终于研制出“铁路混凝土布料车”。
据统计,装备公司在京哈线先后投入10台铁路混凝土布料车,破解封闭点内基础浇筑难题。尤其是在龙家营进行塌方坑浇筑时,一个封闭内,完成了40方混凝土的浇筑任务。
“兄弟,你们最近还缺啥不?放心,你们需要我们制造!”这是装备公司一名员工和其他专业同事逗乐时说的一句话。
“水冷式切杆机”“混凝土布料车”“V停锁”……一项项新发明、新创造在京哈线投入使用,破解了一道道施工难题,极大提升了装备公司每一名参建员工的自豪感。
“车架*建”引擎一线
为破除疫情对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带来的不利影响,装备公司在京哈线开展了具有公司文化特色的“车家杯:抗疫情、保增长、当先锋”劳动竞赛活动和“移动的堡垒,流动的红旗”专题*建活动,确保京哈铁路大修改造如期开通。
围绕着劳动竞赛和专题*建活动开展的如“一周工作简报”“月度之星”“最强班组”“京哈红黑榜”“京哈小故事”等小活动,在京哈线参建员工之中掀起了比防疫、比进度、比安全、比性能、比形象的施工大干局面——
“你腿上的火疖子,要想快速消失,就需要开刀引流……”
耳边响起医生的话,周俊的第一反应就是“上道手续谁来办?”,他最终没有听取医生建议,而是开了点消炎药就走了。
当时正值京哈大修改造初期,为了能使机械设备“跑步进场”,周俊正在四处奔波,办理各种手续。
后来,火疖子破了,周俊在宾馆住宿时,为了不使血液沾污床单,用毛巾包裹着腿睡觉。
在京哈线勇于迎难而上,冲锋陷阵流血流汗的不止周俊一人。有殚精竭虑,只为让司机吃上一口热乎饭的工班长李佳;他们有“挂图作战”,经常一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的机械队长李高阳;有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天候带班作业的副总经理高胜*;有兜里揣着降压药片,仍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的总经理任增堂……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员!
“攻坚有*员,克难见*员!在多公里的京哈线上,我们就是‘移动的红旗,流动的堡垒’,*组织必须发挥引擎作用,推动施工生产‘跑起来’!”公司*委书记曹迎春在京哈线开展“抗疫情、保增长、当先锋”劳动竞赛时对京哈线全体*员说到。
3个红旗责任区、9支*员突击队、23个*员先锋岗,全部靠在建设一线,“火拼”在项目一线。战严寒,斗高温,他们“敢”字当头、“干”字在前。他们用打倒一个个“拦路虎”,打胜一场场攻坚战的实际行动,擦亮*徽底色,为*旗添彩。
“天为棋盘星为子,谁人能下;地为琵琶路为弦,唯我敢弹。”天的探索,充满曲折,历尽艰辛;天的奋斗,如火如荼,精彩纷呈;天的历程,壮美如诗,无怨无悔!如今,参与京哈铁路大修改造的装备公司管理人员与司助人员已经全部撤离,但那些在施工建设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感人至深的人和事,犹如播撒在京哈线上的一粒粒珍珠,每每想起,总在人的脑海里褶褶生辉!(中铁电气化局刘帅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