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可惜,好东西不见了 [复制链接]

1#

我在乡下行医多年,有很多用之灵验的祕方妙药,现在却见不到了,实在惋惜。

过去,身上生疔,疮,疖,肿的人很多,大介因为经济不宽,个人卫生差,身上容易患上这些外症。最常见的有深部脓肿或蜂窝组织炎等,群众习惯将后者称为“搭背”。这东西开始像疖子,专长在后背上,有些痛,有些发烫,开始併不被重视,一两天后,就给你颜色看了,恶寒发高烧,后背上的小疖子变成大肿块,痛得患者日不宁,夜不睡,那种火燎燎的灼痛,很多大男子汉都认受不了的。

自从“抗菌素”使用以来,这种恶症这才被控制住。对“搭背”,中医西医都用手术刀对付,局部麻醉后,在红肿的大肿块上,用刀作“米”字形切开,清除腐败组织,发现有很多脓头,要一个个镊出来,直观真的像蜜蜂窝,所以叫“蜂窝组织炎”。群众流行一种说法,害“搭背”一岁年纪一亇头,所以症状严重,治疗时间长,即使早期使用“青霉素”也少不了十天半亇月,还要天天清洗换药,实在痛苦不堪。

后来经人介绍,有一种专治疖肿的中药膏,说是只要是初起,贴一张膏药,第二天就药到病除。看看手上不起眼的牛皮纸上的黑膏药,似伩非信,还是不相伩居多。

第二天,来了位患“搭背”的患者,后背上的肿块发红发烫,我给他贴上那张黑中药膏,不放心,还开了三剂“仙方活命饮”中药给他回去煎服。第二天不见他来,我以为治疗失败了。哪知傍晚时,他来找我要膏药,自从贴好膏药回去,下半夜就好多了,有些发痒,自己撕掉膏药流出许多血和水,灼痛的感觉也没有了,想再贴一张巩固巩固。这样的神奇疗效令我感到很神秘。

还有一种头顶上生的疖肿,小孩子比较多。这种病,群众叫”鳝拱头”。头顶上有亇软呼呼的脓疱,越来越大,不开刀放出脓血来,严重会影响到眼晴。剃去孩子头发,开刀排出脓血容易,关健是第二天又生出脓血来,而且昨天的切口闭合了,要排出里面的脓血,必须再次切开,为了保持切口通畅,一定要用油纱条填满脓腔,使新生的组织从里向外生长。每次换纱布,清洗,填充油纱条,孩子是很痛苦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令人心痛!

可是用那种中药黑膏药外贴就轻松简单多了。只要贴上去两天,“鳝拱头”就破溃出脓了,清洗后再贴上一张黑膏药,就完事大吉。这膏药据说是兴化东城外吕氏中医外科的秘方,用的什么中药和怎么熬制,自然是不公开的。后来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人们生疔疮疖肿的很少了,对这种膏药的需求量也不大了,渐渐被人们忘淡了。这样好的东西应该保存下来,不知那位吕氏老中医的后人是否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

我小时候,腿上也生过脓泡疮,又痒又痛,脓泡破了,脓水流到那里,那里就生脓泡疮,夏天不好意思穿短裤,脓泡疮的腿子,像红豆粽子。后来祖从北大街一位顾姓家买来“麻油膏药”,每张像现在一元钱的硬币大,也是牛皮纸质的,有一股淡淡的麻油香。清洗后,一亇脓疮上贴一张膏药,第二天,脓疮都收敛了,几天后也没有留下难看的瘢痕。膏药虽小,作用不少,碰到外伤划伤,用“麻油膏”贴上,保证太平无事。就像现在广告里宣传那样,一贴就灵,贴到那里好到那里。我对这“麻油膏药”印象特深,是受益者。几年后回兴化,听说这种小膏药失传了,顾家人因北大街折迁也不去向了。

22.6.1写于无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