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部唐伟诚医师表示,「刮痧」是坊间常见保健方式,但应注意避免特定部位与过度刺激。(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医院中医部唐伟诚医师表示,「刮痧」是坊间常见保健方式,藉由刺激体表经络和经络传导作用,畅通阻塞气血让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退热开窍功效。刮痧前需先对病人进行评估,若病人出现过于饥饿或饱胀感、疲劳或紧张或酒醉等情况,应暂时不宜进行刮痧。
唐伟诚医师说,「刮痧」意指利用手指或光滑的硬器具如刮痧板、刮痧棒、瓷汤匙及牛角等,在皮肤表面特定部位反覆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局部表面发红或出现紫红色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现象,藉由刺激体表经络和经络传导作用,畅通阻塞气血让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退热开窍功效。
唐伟诚医师,「刮痧」时必须用力均匀、节奏规律,避免用力过猛或不均,并要随时观察病人反应。每部位刮痧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或是以局部发红或稍微出痧为度,不应强求出痧以避免损伤皮肤。此外,刮痧时必须特别注意力道大小与各不同病人族群治疗的时间长短,举如小孩子、久病体虚、体弱老人、严重心脏及脑血管疾病患者,避免因过度刺激而造成症状加剧或诱发其他并发症发生。
刮痧后应先洗净刮痧器具,病人可平卧休息片刻并注意保暖,休息环境须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冲凉、直接迎风或立即劳动。休息期间饮用适量温开水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刮痧后1至2天内若出现刮痧部位疼痛属正常反应。下次可再度刮痧时间应在前次刮痧之痧点(紫红斑点或斑块)消失后,或是在前次刮痧间隔3至5天后方可再次进行,建议可根据病情需要求诊中医师来配合中药或针灸治疗。
唐伟诚医师说,要特别提醒的是在人体孔洞或脆弱部位禁止刮痧,比如:眼睛、鼻孔、口唇、舌体、耳道口、乳头、肚脐等处。若老年人或长期使用类固醇等因素导致皮肤较薄,或是罹患传染性皮肤病、皮肤出现疖肿或有溃疡、疮疡、烫伤伤口,此类皮肤患处须禁止刮痧。
唐伟诚医师说,如皮肤平常容易出现瘀青或出血后不易止血,或已确诊罹患糖尿病与血液疾病如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出现全身浮肿、不明原因出现肿块、急性扭伤或骨折等患处,以及妇女行经或妊娠时的腹部与腰骶部皆亦禁止刮痧。如有出现急性胸腹部症状、急性高烧不退或怀疑罹患各种急慢性传染病时,建议尽速就医治疗为上。
唐伟诚医师再次强调,坊间流行的刮痧疗法虽简便易行,确能舒缓身体不适,但必须注意上述刮痧前、中、后观察重点,方能有效自我保健又不致延误就医时机,进而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