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我们的日程生活中非常常见,我国也是糖尿病大国。我们身体里所有的细胞活动都需要能量来维持正常的活动,而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就是葡萄糖,葡萄糖大部分来自食物。葡萄糖只有在进入细胞后才能被正式利用,进而产生能量,而胰岛素就是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当我们的身体不能利用或制造足够量的胰岛素,葡萄糖就进入不了细胞内部,这时候就在血液中积聚起来,形成血糖过多、过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血糖,过高的血糖引起各种问题。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也可以说是一种终生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发生后,引起一系列改变,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虽然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只要注意饮食,经常运动,加上药物或胰岛素,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很好地生活。
其实,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只是关于糖尿病最早的定义。汉朝医圣张仲景就对“消渴症”进行了“三多”症状的描述。唐朝名医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治疗糖尿病的故事,讲的是唐代名医王焘有一次外出行医不久,他父亲就病了,觉得口干舌燥,需要大量喝水,小便频频,饭量大增,身上还长了不少疖疮,久治无效,病人越来越瘦,虚弱无力。家人连忙把王焘找回来为他父亲治病。王焘回来后认真观察病情,发现父亲的小便带有水果味,并亲自尝了尝父亲的小便,味道是甜的,经查找医书,确定父亲是患了“消渴症”,于是对症下药,调整饮食,使父亲的病情得以控制。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多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且富有的家庭。我国汉武帝、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大文豪韩愈都患有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是个古老的病。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首先,饮食结构的西化,人们进食肉类、油脂类等高热量食物增加,而米、面特别是玉米等粗粮减少。此外,都市化、自动化的现代生活与工作方式使我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工作压力增大;体力劳动、家务劳动减少;出门以车代步增多;体育锻炼减少;宴会、应酬增多;夜生活增加,而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超重和肥胖者增多,从而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大。有资料表明: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高1倍左右,这与城乡之间的居民在职业、饮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迥然差别有极大联系。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在短期内糖尿病患病率猛增超过40%,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暴富起来的原穷国—瑙鲁,另一个是富国里的穷人—美国匹马印第安人。随着这两个地区的人们从穷变富,生活方式也象我们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变化的结果是胖人增多,糖尿病人暴增。所以,在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根据中医阴阳偏盛偏衰可分下列病情治疗:阴津亏虚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瘀型和阴阳两虚型等五种。而到目前为止,在降血糖方面没有那种中药有明显和确切的效果,但在防止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方面却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