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吃上一碗上好的正宗腌面是什么体验
TUhjnbcbe - 2021/1/23 5:03:00

美食,是穿越时空的使者。

为什么呢?因为在美食一接触你味蕾的时刻,你可能瞬间感知到来自不同时空的记忆。尤其是带着你童年记忆的故乡美食。故乡里山的味道,水的味道,草的味道,天空的味道,轰然打开,全来了。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即便不是本地人,也能从美食中触类旁通一些道理。年,王力宏先生在演唱会结束后,宵夜吃到梅州腌面,直呼简单美味,并感悟到做音乐与做美食的同理哲学……的确,食物要美,简单,又不简单。所以古人会悟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奥义。

图片来自王力宏先生的微博

上好的美食,不仅有寻味者自己的记忆,还有久远的文化美学,只是你往往不知道而已。或许你没有用心去体会过。

例如盛行于梅州的腌面。兰州有牛肉拉面,武汉有热干面,重庆有小面,成都有担担面,南京有鸭血粉丝汤,大同有刀削面,郑州有烩面、西安有biangbiang面,而梅州,有腌面和三及第汤。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腌面?腌的本义,是渍肉。《说文》里面这样解释。左边是肉,右边是把盐覆在肉的表面上。这就是腌,就是是“用盐浸渍食物”。

但是,客家人把“腌”字进一步扩展,变成一个新方法。例如,腌面、腌粉,意思变成“在已烫熟的食物中加上调料后搅拌食用”。快速地,好味道浸润食物,变成绝美又不失营养的快餐。

正如“酿”字的本义是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客家人把“酿“变成一种新的美食制作方法,就是“把素食掏空后装入肉制馅料做成荤素结合的食品”,比如酿苦瓜、酿豆腐、酿青椒、酿*瓜、酿茄子、酿肠……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这里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智慧呵!我觉着,这两个创新的例子,都是更快更高效地使食材本味进行调和渗透,同时确保营养的丰富和全面性。

客家烹制的独特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盐焗鸡的焗,也就是在客家菜里面比较常用,是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中的食物变熟,到了客家,比如盐焗鸡、焗咸鱼,是指用盐或净沙下锅炒热,再将食物用纱布等包好,埋入热沙或热盐中,盖紧锅盖,利用慢火焖熟。

说回腌面。“在已烫熟的食物中加上调料后搅拌食用”,要做到上好的腌面,并不容易。

首先,面的选择。腌面要用高筋生面。客家人不喜欢绵绵沱的面或者粉,喜欢筋道的,Q弹的。如果是绵绵沱的面,一定不是客家人做的,或者是做失败了的。面条是含碱,如无碱面可用其他生面代替,但口感欠佳。

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这个面,其实梅州在古代,小麦产量少。客家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从中原陆续来到赣闽粤地区,这里的山地和气温更适合种水稻,而不是喜欢寒凉的小麦。所以,从二十世纪80年代外来小麦有条件大量涌入之前,回溯至第二次客家大迁徙时代(约年前),梅州只有少量的冬小麦,只是家庭面食中的一个做法。这也是为什么客家人的点心,多数是以稻米做的粄,模拟中原丰富的饼食,但却不是中原的麦粉做的,终归是个念想而已,但是创新又带来新口感。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客名君小时候就在家乡梅县见过冬小麦。小时候,母亲一年种两季稻,冬天有一小畦旱田,种上点小麦。家里用来做面皮汤,或者蒸几次土麦馒头,然后就没有了。产量极小,根本无法经营规模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梅州水运和外贸发达,外来的面粉进入,但根据文史记录,梅州还有过若干次闹饥荒的历史。所以,我们把腌面盛行的时间,推到二十世纪80-90年代。所以,腌面应该是滋养了至少三代客家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面的做法。把高筋生面放进水里烫熟,面条上下翻滚逐渐松散,从暗白变成淡*。只需要拨动几次,然后用网漏捞起。不可以太久,太久就绵绵沱。拨动的动作,要快,让面条迅速热力缭绕,在拌捞过程中迅速沁出小麦的香气。

图片来自网络

面捞起之后,将事先用油爆好的蒜蓉、葱花、鱼露等调料放在表面,老板娘就会端出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调料是腌面是否好吃的关键。很多腌面,号称腌面,其实味道不好,除了上面说的面的原因,大概率是调料的原因。

调料怎样做的呢?把蒜蓉磨碎,用油(很多人用猪油)煸至金*脆香,加上适量的盐和鱼露,炒透捞起。据说有鱼露,看起来很像酱油。

图片来自网络

鱼露是什么?鱼露,大概就是*豆生长不良地区的酱油,特别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或者东南亚。鱼露是一种以鱼、虾为原料发酵而成的调味酱汁,琥珀色,味道鲜美,据说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所必需的,如赖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作为水产品重要功能成分之一的牛磺酸也是鱼露的重要成分,还富含多种有机酸如丙酮酸、富马酸、琥珀酸等和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Cu、Zn、Cr、I、Se等。好的鱼露,大概是腌面味美的一个法门。但是好的鱼露似乎不容易买到。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梅州腌面的调料,还有当地产的蒜蓉辣椒酱。这是又辣又香又酸爽的一种酱。和四川的麻辣、贵州的酸辣、湖南的咸辣这些辣到透心火的辣完全不一样。蒜蓉辣椒酱是当地的一种小米椒为主料,辣中带点酸,爽中集结蒜香,甚至可能有一点点微甜,十分开胃。不知道老乡是怎么玩出来的,但是目测也不会太复杂。我们从小不吃辣,老妈说吃辣会让小孩子散神,但是如果吃,当地就只吃这种。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除此之外,就没什么调料了。拌面用的酱汁,味还不能太浓和咸,这样才不会盖过面条的香味。梅州人似乎从来不喜欢在食物中混杂太多东西,从而掩盖了重要食材的本味和鲜味。捞七捞八,就没有君臣佐使之分了,按照梅县人的话,就是“味道唔清楚”了。被客家人评价为“唔清楚”,基本上就是我们说的不好吃了,属于被打入冷宫的食物。

这就是为什么王力宏说的,要做到简单而美味并不容易,简单而不简单。但是这是客家人烹饪的基本要求,要的是本味,这也是极高的要求。举个例子,盐焗鸡要复杂的调料吗?不存在的。盐、姜和一只原生态好鸡,不超过三样。所以火候、比例就是一种经验上的knowhow,或者一种art了。这种art,在客家之地的村夫农妇手中,展露无遗。

从这点来看,梅州客家人作为老广的一部分,就是极其挑剔的,不是所谓的老广什么都吃连胡建人都吃的。这个观点大家需要改变过来。至少我们客家人吃东西就很讲究,不好吃不新鲜不清楚不生态不靠谱的,毫不犹豫地嫌弃。

客家人对食物本味和鲜味的原生态苛求,反映在很多地方。比如梅州肉丸,为什么在北京搞不了,就是因为那是现取的肉现做成丸。北京没有这样的条件。比如青菜,从菜地里采摘后马上就炒,那种自带氨基酸的鲜甜,沁人心脾。

腌面搭配的汤,叫三及第汤。三及第,其实就是早晨刚取、极其新鲜的猪瘦肉、猪粉肠、猪肝,加上新鲜的野菜叶子做的汤。

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梅州这个地方历史上极其看重功名,崇文重教,读书人多。连喝个猪杂汤,也要命名为“三及第”,“一朝看遍长安花”那种。据说起源于清代状元杨绍堂。

相传,清朝时,广东林绍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肉和猪粉肠熬汤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绍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喝汤,御史便问他喝的是什么汤。林绍棠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汤恭敬地回答:“及第汤。”

御史喝过及第汤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汤给儿子吃。后来,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汤的好处。因为在科举取士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后人就把用猪肉、猪肝、猪粉肠三种猪杂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也由此得名。

但是杨状元是湛江吴川人,怎么三及第汤就在梅州(主要梅县)盛行,而不是在吴川盛行?所以客名君推理,有可能是与杨绍堂相熟的御史是梅州人。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们有三及第汤,别的地方好像就没有,除非是梅州人带过去的。

这个野菜叶子,细想之下,也是极有讲究的。在梅县,三及第汤,用的野菜叶子,就是一部药食同源的小书,体现了客家人就地取材、日常养生的习惯和智慧。也体现了客家人的饮食喜好“食野”的特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从小把自己当鹿来养,自然好养且又强壮得很。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里面说的,与其说人类掌控了小麦,不如说,小麦把人类掌控了。客家人喜吃野菜,就大体上缓和了这种被稻谷和小麦掌控的局面,直接在生态中获得营养,反客为主了。这是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呢?!

三及第汤中的野菜,最常见的,是明目清肝的枸杞叶。主要功效,降血压、益气、坚筋骨、止消渴、滋肝肾。“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生津补肝”。不过梅州枸杞叶似乎和宁夏产果的枸杞叶不太一样。梅州的枸杞叶子,叶片大些嫩些,带刺儿,没等结果就被吃掉了。

其次是开胃消食的萝卜青(缨),客家人叫萝卜青,就是白萝卜的嫩苗。萝卜青性寒味甘辛。入脾、胃、肺经,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功效。常吃萝卜青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能防癌抗癌。

再次,是红背叶。红背叶是梅县话,学名叫“一点红”,又叫羊蹄草。苦,凉。清热解*,散瘀消肿,凉血。用于咽喉痛,口腔破溃,风热咳嗽,泄泻,痢疾,小便淋痛,子痈,乳痈,疖肿疮疡。用于治疗:肺炎、睾丸炎、麦粒肿、中耳炎、痈疖、蜂窝组织炎、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等。这是客名君从小家里的宝贝,各种炎症、肿痛,用干的红背叶泡酒涂抹,也是很有效果的。

还有,一包针。又叫*针草。在梅县到处都是。我家门口就是随处可见。这是一种神奇的野草,民间常用*针草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该药苦平、无*,有清热、解*、散瘀、消肿作用。目前,*针草多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慢性气管炎、胃肠炎等,能改善或消除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心悸、疲惫等高血压症状。尤其可贵的是*针草具有显著的降压、祛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客名君的父亲是高血压,所以每次去吃腌面,都自带*针草嫩叶,让店家用这个代替枸杞叶做汤。

还有,“甜菜叶”。确切地说这个不是野菜。其功效主要是清热除火,祛脂降压,解*,止血凉血,提高免疫力,疗头痛头晕,明目等。也很不错。但是客名君还是更喜欢吃本地土生土长的野菜。

做三及第汤的野菜,主要是上面几种。也不是随便的,比如客家人爱吃的番薯叶子,就不可以用来汆汤,因为“唔清唔楚”了。

三及第汤的营养和美味也不是盖的,俗话说“早上一碗三及第,上山打虎有力气”。年,三及第汤,被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南方日报评为“广东省传统特色小吃”。年,在世界长寿乡——蕉岭县长寿食品评比会上,“三及第”被评为十大长寿菜肴之首。

梅州人做汤,不太喜欢味道变成模模糊糊混沌状态的,一定要够“清楚”,君臣佐使不能乱,乾坤朗朗做好汤。五指毛桃汤就是五指毛桃味,苦瓜汤能品出苦瓜清香,枸杞汤能有枸杞的清气。就需要这样才能下嘴。唔清唔楚、捞里捞窖的那种混沌汤,免谈。所以,作为客家人,这个嘴养刁了就很不好。试问,不在家乡,哪来那么多原生态的好食材?!

煮三及第汤那么好汆啊?!火候和薯粉的比例,皆是门道。熬制久了就不鲜了,薯粉多了又唔清唔楚了。

煮汤前,把粉肠洗净(必须洗净)、切段,猪肝、瘦肉切薄片,下花生油、盐、胡椒粉、薯粉稍微醃制,放入由腔骨(客家人又叫筒骨)熬制的沸腾汤底中,用筷子搅拌至刚熟,最后加野菜叶,撒适量盐,出锅。

为什么要加薯粉?这个动作在北方就比较少,所以往往导致肉硬且老。这个动作又不是勾芡那种让肉变得“没死牢绵”,唔清唔楚没法下嘴。

拍摄者:客名君拍摄地:梅县石扇

汤端出来的时候,野菜叶子清香滑嫩,猪肝回甘绵长,粉肠绕绕韧韧、猪肉清甜可口、汤底鲜美浑然一体,营养丰富,一口面一口汤,才是客家人心目中的标准吃法。

有的时候,会用红曲米做的酒糟、石扇咸菜梗做三及第汤。又是另一种功效了,那是一种温补而鲜爽的营养。

简单吗?相当简单,梅州街头小巷都是。但是要做好,貌似也不简单,至少我写一碗面,絮絮叨叨了这么长的篇幅。说甚么治大国如烹小鲜,我看在民间的日常,拿出烹小鲜如治大国的心态来,才叫正宗。

果然,简单而不简单。在异乡的时候,美食,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勾起潜藏在舌尖(主要是舌尖)的乡愁。写到这里,客名君口水快流出来了。

以上未标注作者的图片来自网络查找,作者未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南洋味道丨海南兴隆侨场的独特美食

饮食文化︱客家传统制作豆腐的过程

华侨农场——颠覆你印象的神秘农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上一碗上好的正宗腌面是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