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经
诗
意
百
草
葛
王风·采葛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大意: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王风·采葛》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表达的是男子的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诗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世演化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审美价值一直没有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成为后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常用语。
本草解读:葛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写到的“葛”“萧”“艾”,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毛传》是这样解释的:“葛,所以为絺綌也(即细葛布和粗葛布)。”“萧,所以共祭祀。”“艾,所以疗疾。”指出了三种植物分别有制器制衣、祭祀、疗病的作用,但没有指出“葛”、“萧”的药用价值。小图将通过两期图文来分别介绍“葛”“萧”“艾”。
葛简介葛为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肥厚圆柱状,叶互生,项生叶片菱状卵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紫红色。荚果长条形,扁平,密被*褐色硬毛。7-8月开花,8-10月结果。
古代应用葛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于解酒。茎皮纤维可柠成绳索,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中国新石器时代使用这种植物的纤维作纺织原料。《韩非子·五蠹》记载,尧怕服装,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本草药用
葛根、藤茎、叶、花、种子及葛粉均可入药,葛根药用价值最高。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能,用于伤寒、温热头痛、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诊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症的治疗。
葛根含有葛根素、葛雌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酮、氨基酸等,既可作药用,也可入食。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药典》年版,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伤中。
《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葛根之属。盖麻*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葛藤性味甘、寒,入肺经。有清热解*,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喉痹,疮痈癤肿等。
葛花性味甘、辛、凉,入脾、胃经,有和胃解酒,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晕,烦渴,胸膈饱胀,不思饮食,呕吐酸水等。葛花解酒的药理机制是葛花中皂角苷、异*酮等有用成分发挥作用,改善了酒精导致的新陈代谢异常。
本草典故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东晋升平年间(公元-年),我国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养生家葛洪(今江苏句容人)带领弟子仁山、乐水云游四方寻找仙山福地修道炼丹。一日来到茅山,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从山麓上远眺,抱扑峰尽收眼底,四面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于是葛洪选中了抱扑峰作为结庐炼丹,清修行道之所。
炼丹的原料有丹砂、雄*、雌*、云母、硫磺、空青、戎盐、消石等八种,古人谓之为“八琼”。丹炉炼丹,终日烟熏火燎,紫烟漫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有害气体,时间一长,两弟子因修行不深,出现了*火攻心,口臭牙痛、大便秘结,身上出现红疹等症状。葛洪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用什么办法才能解除丹*呢?葛洪用了许多草药,但效果都不理想。一天夜里,葛洪梦见三清教祖来到眼前,向他指点迷津:“此山漫山遍野长有一种青藤,其根如白茹,渣似丝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带甘甜,既可清热解*,祛燥消疹,亦可煮之食用充饥,你不妨寻来一试。”葛洪拜谢了教祖。
第二天,葛洪让弟子们在山中静养休息,自己独自一人带着干粮,按教祖指点的方向,一路寻找“青藤”。有位樵夫告诉他:“往东的山垄中,有你所要找的那种青藤。”葛洪忘了途中辛劳,加快脚步寻到此处,放眼望去只见古藤缠绕,野趣盎然。平地上,藤攀藤、叶挤叶,象铺上了一层翠绿色的大地毯。山坡上,树挂藤,藤缠枝,一阵山风吹来,象青龙出海,似绿浪翻腾。葛洪顾不得欣赏这秀景,找到一处松软的*土坡,选中一株粗壮的青藤,用棍撬,用手抠,终于将一颗钵盘粗的大藤根掏了出来。葛洪在山泉处洗净泥土,将青藤根背回了抱扑峰。
回山后,葛洪将青藤根切成片状,用锤敲碎,挤出白浆,煮熟了端给两个弟子喝。浆水一喝下,两个弟子便感到燥热的身体逐渐平静了下来,没几天,两弟子的病就全好了。青藤能解*治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按葛洪的指点,挖青藤根清凉解*,食用充饥,织布遮衣,并大量采种繁殖,一时间,青藤传遍大江南北。而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青藤叫什么名字,只知是葛洪发现所传,于是就将这青藤取名为“葛”。至此,这个原本没有名字的植物有了一个名字叫“葛”,而葛的根块则称之为“葛根”。
从此,葛洪用葛为民间治头痛中风、疗疮解*,解民间疾苦,并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将上茅山的大道命名为“葛洪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