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日/星期三/晴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复韵母“ao、ou、iu”。
我范读,学生开火车读,指名让学生读,小老师领读。
花样翻新,形式不一,为了让孩子熟读会拼。
响,不听课,不跟读,不看黑板,不指书。玩橡皮,弄铅笔,跟右边的同学闹,浑身痒痒似的就是坐不住。
我提醒,一遍,管二分钟,提醒两遍,管不了五分钟。
第三次,不再提醒,而是让他讲台旁,站着领读,跟读。
一开始,老实了五分钟。可当我把第二个坐不住的同学请上讲台时,他一下子有了玩伴。
响,站着用肚子去顶人家,我怒瞪他;响,蹲着用手去挠人家肚子,我呵斥;响,看我在黑板上范写,他又搂抱着给人家摔跤。
我一气之下,喊道,理想,你闹吧,下午让你妈妈来教室接你。
万万没想到,这一句话,成了响的“紧箍咒”。
他摇头赛货郎鼓,哼哼唧唧地求我,眼圈红红的想哭。
我感叹她妈妈的威力之大,也明白,自从上两次犯错后,家长肯定是回家好好“收拾”他了,也给了他警告,如果再让老师请到家长,肯定是赏顿“揍”。
我心里为响妈妈的严加管教点赞,但仍严肃地说,你站好了听课,如果再犯错,我就请你家长来教室,如果改了就不请了。
响听到这句话,如蒙大赦一般,站的直,听的认真,读的响亮。
有一种爱叫严厉,响懂得了,妈妈做到了。真好!
上午放学,我喊孩子们去站路队。
响,哭哭泣泣,磨磨蹭蹭,出来站路队了。
我吓一跳,一个淘气包,多动孩,怎么会大大咧咧哭起来呢,这是谁欺负他了啊。
我弯下腰,搂着他问,为什么哭?
他大泪套小泪,一字一眼地说,我橡皮丢了,妈妈说,不准丢橡皮和铅笔,如果丢了,回家打我。
我一听这原因,心放肚子里了。
领着他的小手,走在放学的路上,笑着说,“别哭了,下午上学时,老师给你块橡皮,如果再哭,我中午就叫你妈妈来学校,我不喜欢哭的孩子。”
这话,灵丹妙药啊,一下子不哭了,破涕为笑地跟着我大步向前走。
感叹,感叹啊,哪有管不了得孩子?只有是不是真的严管的家长。
试问,哪一个孩子不调皮,哪一个孩子不怕打呢?
上次,响的妈妈就告诉我,让我严管响,犯错可以罚,也可以打。
其实,当他妈妈把“惩罚”的尚方宝剑赠到我手里时,我就为他妈妈是个懂教育的精明家长点过赞。如今看来,响妈妈不但赠我一把“惩罚”的尚方宝剑,而且自己还留着一把在家里。
哪个家长不爱自己孩子?只不过精明理智懂教育的家长,不但爱子有方,而且有原则罢了。
好孩子从来不是从天降的,都是父母严格要求培养出来的。
禁不住想起,那篇曾火爆朋友圈的,复旦教授钱文忠的精彩演讲,《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
也清楚地记得,我儿子读小学六年级时,一次数学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老师举手打了他的右脸蛋。因为当时我儿子右脸蛋上正生长着一个化脓的“疖子”,所以,在老师的巴掌落在“疖子”上后,我儿疼的不由自主地“哎吆”了一声。这时,老师才发现我儿子脸上生长着正在化脓的“疖子”。放学时,儿子当笑话给我讲了这件事。我笑,笑儿子的“疖子”挨了巴掌,更是为老师如此严格要求我儿子而高兴。回家后,我给儿子的数学老师打了电话,说了一堆感激老师严格要求我儿子的话。我感激老师的不仅仅是老师对我儿子数学成绩的关心,更主要的是通过老师的严厉责罚,锻炼了我儿子抗挫能力,提升了我儿生命的韧性。
想想吧,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或苦痛,那些从小接受挫折教育或严厉教育的孩子,肯定能理智地对待人生的风风雨雨。而那些被家长溺爱,被老师娇纵的孩子肯定在人生的风雨面前变成“寒号鸟”或者自暴自虐自弃者。
其实,在教育的大家庭里,“惩罚”和“奖励”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双翼。
可是,因为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表扬”和“奖励”已成为当前新教育理念的主流,再加上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把自己的孩子当“小皇帝”宠溺着,一听到老师严厉要求甚至惩罚,就大张旗鼓地找老师“算账”。以至于,让老师们对待“惩罚”,谈及则色变。为此教育上流行着“表扬”之风,也流逝着老师的责任心。
事实上,即使教育的外行人也都晓得,缺乏“惩罚”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也是老师不敢承担责任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不负责任的教育。
可,老师“谈惩色变”、“谈罚色变”,是谁惹的祸呢?自然是那些不明智不理智的家长挑起来的“事端”了。
当然,我不是主张老师“打学生”,更不同意老师“体罚”学生,但是我提倡老师实施“惩前毖后”、“惩一儆百”的“惩罚”教育。
因为违纪学生只有接受必要的惩罚,才能在记忆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也只有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懂得:违反规则、触犯纪律、违背规律就要付出代价,就要为所犯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接受惩罚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得到历练,耐挫能力会大大增加;学生会在接受惩罚时静思己过,吸取教训,积极地调整今后的成长方向,迈向正能量的行列。
然而,如果老师遇到明智的家长把“惩罚”的尚方宝剑赠到了自己的手里,更要理智的慎用。对待学生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且因人因事而异,适度为之,奖罚分明。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
讲真,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只是拥有鲜花和掌声,他们只有经历过惩罚的苦涩和挫折的磨炼,才能茁壮成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向成熟成功。
所以,我想对理智且精明的家长说,请不要糊涂地逼着老师对你的孩子不负责任,请为了你家宝贝的健康成长,把你家“惩罚”的尚方宝剑慷慨地赠到孩子的老师手里吧。
最后,我想说,教育不易,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更不容易,请家长和老师紧密团结,严慈相济,一起为孩子的优秀负责,一起为孩子的光明未来负责。
闫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