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看病就医的正确打开方式
TUhjnbcbe - 2022/2/24 14:19:00
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知音知乎知心姐姐妇女之友持家必备加上星标快上车

01

之前已经写了很多关于如何护理孩子发烧、咳嗽、便秘、腹泻等等的文章。其实,孩子的很多小毛病,绝大多数都是脾胃问题。只要你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大多数都可以解决。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时体质的强弱,取决于肾(肾精),爹妈给的,父精母血,十月怀胎濡养而成。出生后的,则还要靠脾胃。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是一般人从外界获取能量的最主要途径,而脾胃则承担着把食物转化为能量供给给全身的重要使命。“病从口入”,即是这个道理。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吃的东西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脾胃的负担就越来越大,如果脾胃不能正常运转,就会殃及身体其他脏腑,产生各种症状和问题。人生病的时候是没有胃口的,而病好没好,往往会问,有胃口了吗?想吃东西吗?可见胃口的重要,实际上这就是中医里的“胃气”。好好的保养胃气,不要轻易去损耗它伤害它,是保持健康的根本。

02

不是要说怎么去看病吗?为什么要开篇花大篇幅来说胃气呢?因为,这是看病非常非常重要的准绳和原则之一。如果你看了病,只是解决了表面的症状如咳嗽、发烧、腹泻等等,但是却大大伤害了胃气,整个人搞得没有胃口,面*肌瘦吃不下东西,这就并不算是一次很成功的治疗。因为它付出的代价太大。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只是把一些急病转化成了慢性病,把表症推向了脏腑,得不偿失。

在《宝宝出生第二关:*疸,需要住院吗?》《宝宝出生第三关:新生儿肺炎住院or被住院,这是个问题》中,提到了从宝宝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要面对的就医问题。

“医院,医院就能解决”这几乎成了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观念。医院,固然是没错,但医院并不代表一定能解决问题。客观地说,医生也不是神,科学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未攻克的难题。医学检测手段和诊断方法,也并不保证百分百准确。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身体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最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了解孩子的身体的,是父母。孩子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最初的食物来自于母亲,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机器,都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的了解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机器检测出的数据,只是一个参考范围,并不一定百分百准确。如果觉得只要检测数值在参考范围内,那就是健康的,超出参考范围就一定是病了,这种结论未免武断和教条。

最简单的例子,在排畸检查中,检测数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一定是健康胎儿吗,超出正常范围的一定是畸形儿吗?如果教条地执行,会有多少胎儿被无辜打掉?数据只是参考,真正做出选择的是父母。父母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因此,要慎之又慎,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机器和数据。

科学,来源于实际。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这才是科学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迷信数据。在判断和做出选择的时候,一方面要参考科学数据,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解冻母乳只温到40度就给孩子喝,结果孩子腹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因为几乎所有的新手家长都在问,不是说煮开喝没营养吗?

首先,煮开喝没营养这句话的源头来自哪里?有何科学依据?

其次,如果不煮开喝就拉肚子,煮开喝就不拉肚子,那是煮开还是不煮开喝?这还用想?

再其次,谁能保证冻母乳在冰箱里没有二次污染?不用消*?单纯以不流失营养为由,那冷冻室的所有食品冻饺子冻肉冻豆腐都可以温到40度吃就行了?

最后,这个言论连医生们的意见都并不统一,毕竟拉肚子事情更大条一些。

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如果凡事都这样寻根究底,那就没有糊涂账,也少了很多莫名掉坑。

科学研究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媒体上的话,尤其是现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各种声音观点都有,处处都是各种权威,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如何取舍?昨天说只生一个好,今天说生二胎好;一会儿说吃肉蛋奶有营养,一会儿说肉蛋奶为酸性食物不利健康,一会儿发明酸碱理论的老外又被揭露了。到底怎么好?谁又能保证今天的理论明天不会被继续打脸?

那到底跟还是不跟?

03

前几天丁香医生发表了刷屏全网的《条谣言,一次全辟掉》,据说还号召大家去攻占家族群和朋友圈。文章只列了条结论,采取了杀马特式以谣言的形式来攻克其他谣言的方法——因为谣言的典型形式就是只有结论,没有客观论据支持(当然据丁香医生说以前文章里都有解释)——瞬间刷爆朋友圈。对于这类网红式的几天之内各种媒体平台批量分发的文章,内容质量堪忧。粗看一下,已经有各种bug,不说别的,一个以专业医生群体背书的平台,居然“科普”到“春茶不打农药”“小番茄不是转基因”“人造无缝蛋壳不可能”“西瓜不存在打针染色”的问题上来了?

一边批判着别人造假传谣手段low,一边自己发布FDA认证低能量激光疗法生发梳的疑似虚假广告?言之凿凿“在美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的HairMax生发梳,是除米诺地尔、非那雄胺外,首个通过美国FDA认证、针对男女性脱发有效的仪器类产品。”但事后又被打脸FDA并不认证此类产品。

来,智商税刷一波儿

我就知道,这帮人迟早得拿APP(美国儿科学会)、FDA还是NASA说事儿。这就不low了吗?这和说本产品有大神开光之类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再过段时间,可能地摊儿上也能看见这种标榜FDA推荐的梳子了......再来个某宝同款什么的,齐活儿~~又是一场分发谎言的盛宴。快别嘲笑爹妈的朋友圈了,其实我们的也好不到哪儿去。

Low爆了。

港真,能不能讲点科学精神?

打着科学标签,没有深入的研究探索,没有对事实和实践的尊重,生搬硬造数据,攒几篇科学体的文章,这样的机构,早已经不能作为医疗科普和专业医生背书的社区。而这些文章的推广手法,只是典型的粉丝和流量套现。如果你正好好这口儿,那仿佛已经化身绿油油的韭菜。看这种科普文倒还不如看看它接受了几轮投资,股权结构如何来的真实直接,因为钱不会说谎。腾讯入股丁香医生,阿里入股宝宝树,他们的言论究竟还有多少可以取信,最基本的,我们可以从自身和周围的实际情况找到印证。

长期接受标准答案和填鸭式教育的我们这一代,也许思想已经僵化了。但是,为了孩子,很多事需要我们要重新探索和学习。并且,我们也应该把这种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和学习、分析过滤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知识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

04

就医之难,以上还不是最难的。最难之处在于:

过度治疗。

从新生儿时期,这一切就已经开始了。

原因是,我们太习惯于标准答案和填鸭式教育,习惯了“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就好”而不是独立分析思考。习惯了有了问题一定要马上、立刻做点什么,做点什么也必须马上看到效果,不然就坐立不安。可世上的很多事,都有它的时间和周期。春天洒下禾苗的种子,就是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谷穗;月缺月圆,就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体也是如此,细胞修复和更新,也有它的周期。给身体一点时间,顺其自然不折腾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算要做点什么来促进解决,那也至少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啊!

而现行的医疗手段和药物,大多都只是抗生素式消炎降温、神经麻醉式镇咳止咳以及哪里有问题割哪里的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只是使病症消失,却没有解决病因。以至于,只要烧退了,家长就放下心了,只要发烧了,超出了医学参考的正常体温36-37.5℃,家长就紧张得不得了。只要咳嗽,家长就担心,只要不咳了,家长就觉得治好了。医院的过度治疗,滥用抗生素、乱开检查,一面是有着这样就医理念的人太多,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之下,医院里几乎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方案的可能,而只能是不顾个人情况的流水线式的打针、吊水、用抗生素,而且剂量越来越大!甚至不用的话,还有可能受到患者的投诉。

对待普通的疖子,所谓的科普媒体也集体否认是因为上火体内有热*,而教条地认定是细菌感染。到医院普遍采用的方法竟然是开抗生素和开刀引流割掉疖子,并因此在患处留下一个黑洞。简直匪夷所思。正确的打开方式难道不是等疖子“熟"了再把脓挤干净吗?而且,如果脓”根儿“不挤掉,还是会继续肿胀,因为余*未排清。这样说是不是很土鳖?但是拥有丰富挤痘经验的你,应该深有体会吧!这样只要清理干净,”根儿“长得不深,并不一定留下疤痕。但如果开刀引流的话,就肯定会留下疤痕。

葫芦曾经因为积食引起的便秘导致高烧不退,持续了三四天。那是葫芦出生以来第一次发烧,我们没有护理经验,但是排查了近期生活中所有可能引起发烧的因素,比如洗澡或没盖好被子导致着凉、吃坏了东西、冻母乳是否太凉、天气变化、奶量和大小便情况等等。我们也采取了给孩子用艾叶水泡澡,小儿推拿等方法来物理退烧,但是每次稍有退烧,过后不久体温又升很高。最后觉得葫芦已经五天没有大便了,有可能是积食便秘。但高烧也实在令人不安,医院就诊。

医院,我首先对医生说,一,我不要抗生素。二,我不吊水。

因为如文章开头所说,这两样对于孩子脾胃是巨大的伤害,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不过医生也很干脆,说,那我没法治了。

这所全医院,给了我这样的答复。甚至都没有问一问孩子近期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烧。妥协的结果是去验血有无病*感染,以及开了儿童退烧药美林布洛芬和口服抗生素。

抗生素是不可能吃的,压根就没打算吃的。这药最后都过期了也没用过。

但是葫芦持续发烧太久,于是吃了美林,有一阵退烧,可不久马上体温又升高了。终于我们下决心不再吃退烧药,而是首先解决便秘问题。最后揉肚子揉了几百下,用开塞露才让嗷嗷大哭的葫芦排出了9颗硬得像小石子似的便便。顿时豁然开朗,葫芦这才真正退烧,精神也很快好了起来。

试想,如果没有找准病因,而是盲目坚持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退烧,孩子只会受到更多伤害,拖延病程加大痛苦。方向错了,越努力只会损失越大。在选择就医和治疗方案的时候,不要慌,不要怂,理性分析,独立思考。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我们也盲从和武断,谁来呵护他们稚嫩的身体和心灵?

看病就医的理念,不仅仅关乎孩子,还有我们的父母,我们自身,都有赖于正确的选择医疗资源和治疗方法。应该感谢孩子,给了我们重新探索学习的机会,让一切可以变得更好。

觉得有用请随手帮忙转发!

如果你有什么关于孩子的问题,

也欢迎后台留言,我会尽力回复,

说不定还会专门写成文章与你分享和交流哦~

这里主要分享我的一手育儿实践和经验

记录葫芦的成长和岁月的变迁

还有妈妈的修行和提升

更新不多,但保证干货

每篇都经过认真的考证和实践检验

因为这样才可以当作纪念啊!

茫茫人海找个靠谱的妈妈圈不容易

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还等什么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看病就医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