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民俗文化,原题《鲁中乡村记忆——“掀蝎子”》特此感谢!
在鲁中地区,一般谷雨过后乃至整个夏季,都是“掀蝎子”的好时候。
蝎子是名贵中药,学名“全蝎“或“全虫”,有息风镇疼、攻*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是治疗破伤风、肿瘤等多种疑难病症的药材。蝎子味道鲜美,兼备药用、食用价值,民间就有“常吃蝎子,不长疙瘩疖子”的说法。正因为蝎子能入药,能食用,才导致即便藏身于荒郊野岭的石头下面,也难免被“掀开”被“捉拿”的命运。因此“掀蝎子”通常也称作“拿蝎子”“逮蝎子”。
蝎子属节肢动物,身体多为*褐色,老成点的还发黑。蝎子嘴的两侧有一对螯,老百姓叫“钳子”,肚子左右两侧有对称的四对爪,尾部细长,末端有一黑色*钩,这是非常厉害的东西,用来御敌或捕食用的。一旦遭到攻击,蝎子就把*钩蛰向入侵者,武功中所谓的“蝎子摆尾”指的便是此招。
“掀蝎子”不需要配备什么专业器械,一双手便是掀开石头的最佳工具,另外准备一个盛药片儿的空瓶子,一双筷子或者自制的“镊子”,约上几个小伙伴撒着欢就奔山坡去了。
同样是“掀蝎子”,有人一头午能掀二三十只,有人一个也逮不着。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首先,要看地形地貌。
一般说来,向阳坡比背阴坡多。因为蝎子是变温动物,春天的蝎子喜欢通过晒太阳升高体温,阳坡自然是蝎子安家落户的首选。同样是阳坡,太高和太低的地方却很少能掀到。很高的地方因为雨水冲刷的原因,很少能存住土壤,而蝎子离开了土断难成活。很低的地方一旦下雨,容易积水,蝎子会被淹死,所以蝎子一般也不会在低洼处作窝。所以最好选阳坡不高不低的石块,逮到蝎子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石头垒成的堰上,容易找到“蝎子窝”,一条堰能掀七八个。而荒草堆、乱石岗就很难有收获。当然,掀翻了人家的地堰,要是让人家知道了,找到家里来,一顿臭骂是免不了的,碰上计较的人,父亲还得陪着笑脸给人家把堰补上。蝎子藏身的石块,也要看是“活”石头,还是“死”石头。“活”石头是指那些扁扁的、薄薄的,下面有缝隙的石头,很可能“有货”;而圆圆的、厚重的,沉没在泥土中的“死”石头,下面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因此远处一打眼,掀哪一块,不掀哪一块早已心中有数,否则只能是白费力气。
其次,要看天气、雨水。
虽然“惊蛰”说的是冬眠的动物陆续醒来,但此时气温偏低,几乎不可能掀到蝎子。“谷雨”过后,蝎子渐渐多起来,端午节直至立秋是掀蝎子的*金时段。再以后天气渐渐转凉,蝎子活动减少,难有收获。中秋、国庆节过后,就几乎见不到了。蝎子需要喝草上的露水,但又怕水,因此大旱大涝的时候蝎子就很少发现。有的年成春旱持续到五月底,滴雨未见,蝎子便出来得晚。当然如果接连几天下大雨,到处沟满河平的,蝎子也会老老实地待在窝里不出来,以免被淹死。最好是下过三指深的春雨,刮起西南风(俗称“西南火风”),雨过天晴,气温回升,是绝对不能够放过的好机会,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第三,要看个人努力程度。
“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掀蝎子更是如此。任凭你经验丰富,纵然是天时地利,如果不努力地掀更多的石头,如何能逮到蝎子?小伙伴富平是一等一的“拿”蝎子能手,他身强力壮,动作敏捷,掀动的石块要多出别人一倍,当然捉到的蝎子就多。“二胖子”从小就懒,慢慢吞吞,习惯跟在我们后面,掀的石头少,又多是我们掀过的石头或者一些“死”石头,理所当然他逮到的最少,一天掀到一两只就很高兴了,大多数情况下是空手而回。
最后,最后还要靠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有时候,明明地形、气温都对,可就是难有收获;有时随便翻开一块石板,竟赫然有两只,三只!它们大概是一家子吧!为防止蝎子逃跑,需要迅速地拿小石片盖住两个,再从容去捉另一个。那种满眼放光的惊喜,那一声发自内心的惊呼“俩!”“仨唻!”虽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蝎子有大有小,一个“大老母蝎”要抵得上三个“半大子”的重量。有时逮到的老母蝎,身上背着十几个大米粒似的小蝎子,通身发白透亮,是她的孩子无疑。一般情况下是找根草棍将小蝎子拨拉下去,由他们自生自灭,老母蝎是要收入囊中的。现在想来,当时的做法够残忍的,丝毫不顾及它们的母子之情。比“半大子”再小的叫做“小伙蝎”,浑身发红,连尾巴算上也不过指甲盖的长度,却也张牙舞爪,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这“小伙蝎”放了可惜,留着吧又实在太小,真是“鸡肋”。犹豫再三后,一般就放了,指望着它们长大了再来捉。
小伙伴们为什么要掀蝎子?最原始的动机就是蝎子能卖钱。最初一个“大老母”能卖5分钱,这在当时可以买2个本子或者1把小刀、5块橡皮呢。1米多长的玉米“甜筒”能买一整根!后来蝎子涨钱了,记忆中一斤蝎子能卖四十几块钱,当时算是巨款了。大老母蝎也陆续能卖到2毛、5毛,当然物价也翻跟头一样跟着涨上去了。一般说来,一个春天、夏天卖蝎子的钱,能够交学费、买文具,甚至能截二尺”的确良”,做一件时髦的“白石漂”褂子呢!还有就是作为“勤工俭学”的学费,学校布置任务,每个学生要向学校交10-20个蝎子。那时学生的观念非常简单纯正,总是挑最大的“老母蝎”交给老师,要是谁的瓶子里掺杂几个“半大子”会让大家瞧不起的。
掀蝎子的经历并非都那么美好,偶尔掀到“长虫”(蛇),就会吓个半死。蛇一般蜷着身子盘成一团,昂着头,吐着芯子,恶狠狠地看着打扰它生活的人。掀蝎子的往往“啊”的一声尖叫,原地往后蹦起几尺高,亮色蜡*,心扑通扑通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似得。还有一种很细的蛇叫“白蜡线”,会追着人跑,不知谁传授的经验,说白蜡线不会拐弯儿,于是就漫山遍野地转着圈跑,往往鞋子跑丢了,腿也被荆棘刮破了。当然也有小伙伴天生不怕蛇的,拎起尾巴,逆着蛇身往下一捋,蛇骨就脱了位,在空中甩几圈,一松手,扔得远远地。
挨“蛰”的经历必须得提,因为那是极为痛苦的体验。蝎子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若是有挑衅的,它会毫不客气地还击。小时候每年都会挨蛰,但又每每屡教不改。许是小伙伴之间相互逞能模仿,明明有筷子、“镊子”,却偏偏喜欢直接用手:先用一根草棒“撩支”一下,蝎子立马伸出尾巴准备迎击,这时要迅速出手,用食指、拇指一下捏住尾巴上的*刺,蝎子就黔驴技穷了。关键是要将捏住的蝎子放到瓶子中去,虽然尾针被拿住,但两个钳子和八只脚却拼命扒住瓶口努力挣脱。于是便想拨拉开蝎子的钳和脚,可是这一分神,捏*刺的手指稍一放松,蝎子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给你致命一击!随着一股钻心的疼痛,真真地感觉到*液注入身体,指头立即膨胀、肿大、发亮,关键是疼得厉害,能真切地感觉到*液沿着指头、手臂一直到腋窝,“咕咚、咕咚”的,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大人也忍不住,有时疼得蹦高、暴走、哭……
说到挨蛰,便想起一个笑话:有个秀才喜欢拽文,张口闭口满是之乎者也的。一天晚上,秀才被蝎子蛰了,大声喊道“贤妻,速燃烛,尔夫为*虫所伤,在股,痛甚!”夫人以为相公又在“酸文置墨”,只顾睡觉不理他。秀才急了,拼命啕叫:“老婆子,快点灯,蝎子蛰我腚了,疼煞了!”看来这疼,是一样一样的!
老人会用各种土法子止痛,用麻线把指头拴紧了,把手指头伸到鸡蛋清了,将蛰人的蝎子砸成泥糊在手上了,用肥皂水洗了等等。在我看来一概不管用,非折腾个一天一夜精疲力竭不可。那时候看革命题材电影,总觉得对付那些汉奸、叛徒,最厉害的惩罚办法就是拿蝎子蛰他!
蝎子不光是名贵的中药材,还是一道名菜肴。如今在大宾馆,蝎子的价格贵得吓人,几块钱一只,还都是“半大子”,按人头上,一人一只。把炸好的粉条放在盘里,堆成山的形状,油烹的蝎子摆在粉条上,唤作“冰山上来客”或“雪山飞狐”,酒席因上了蝎子而提高了档次,当然也大大拉高了价位。
现在回老家,很少见有人掀蝎子了,不知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现如今蝎子少了。不过听说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逮蝎子的方法,晚上用荧光照蝎子,因为蝎子喜暗怕光,强光一照,大的小的,窝里的,石板下的都一网打尽,真可谓“断子绝孙”了。长此以往,怕是再也掀不到蝎子了。
作者简介: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副院长,齐文化研究专家,副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