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在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因此,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沅澧有芳芷,君子如斯人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名篇。
家乡湖南常德,沅江与澧水绕城而过。屈夫子的足迹曾多次到访我的家乡,并在《九歌·湘夫人》中留有佳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沅水与澧水滋养着草木芬芳,而这里的君子也浸润出兰心蕙质。
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都城。屈夫子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民们尝试多次,都未能打捞起夫子的真身。有人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并想出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用包粽子的民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碧叶裹珍珠,片片总关情
儿时吃到的粽子,外形长锥形、四边形都有,多是最简单的纯糯米的粽子,吃时需蘸上白糖。完全不似现在的粽子内容丰富,现在的粽子咸馅有火腿、咸肉、蛋*、烧鸡、叉烧、烧鸭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核桃等,品种多样,天天换着口味吃大概也能吃上一个月吧。
但是,儿时最单纯的味道,却是现在超市买的粽子吃不出来的。小时候总觉得外婆传统,重男亲女思想严重,老是生气她偏爱亲孙子,把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的亲孙儿,而不太愿意搭理我们外孙女,于是老跟着我表姐后面一起埋怨外婆,不跟老人家亲昵。
然而,记得有一年端午,一大清早就有人敲门,原来是外婆过来送粽子。我去开门,外婆却说,粽子包多了,你舅舅不在家,人少吃不完,给你们拿几个来……不容我接话就直接塞到我怀里,转身就着急走。我悻悻地把们关上,心里说:“就知道是你们吃不完才想着我们的。”
“咚!咚!咚!”又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外婆又回来了。她拍了我一下脑门,叮嘱我:“粽叶是昨日老家的丁奶奶从乡下刚摘的,清香的很,糯米也是家里头带来的,煮熟了之后,一颗一颗米粒儿亮晶晶的,我忙活了一大早就弄这个了,你去叫你爸妈赶紧趁热吃。对了,你们不常在家开火做饭的,家里还有没有白糖啊?没有的话说一声,我给你们再去拿点过来……”说完她又走了,我看着可爱的外婆的背影,心里忍不住笑了。
最近一次回家,去看望外婆,忽然发觉老人家真的已经老了,耳朵有点不好使,跟她说话儿须得提高多倍音量才行。近年来,姨妈因为生意的原因,远走他乡开拓业务去了,家里头的女儿只剩下了我的母亲。如今外婆就住在与我家不到五百米远的舅舅家,这对于出嫁女儿来说,可真真儿是与娘家“一碗热汤的距离”。时不时的老人家就经常做点藕丸子、老酸菜、辣萝卜、豆腐乳、豌豆酱等拿过来,母亲都是照单全收了,老人家就特别开心,笑得像小孩儿一样。
家中小闺女,头戴艾叶香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家乡端午节也称女儿节,也有给小闺女戴艾叶的民俗。
忆得懵懂年幼时,头发浓密乌黑,母亲总是拿五彩绳替我扎满头小辫儿,脖子上挂一串艾叶香包。及至年岁稍大一些入了中学学堂,校规很严格,不许女学生披头散发,要求要么剪成齐耳短发,要么得把头发扎起来。我因为家近不用住校,临近端午节气,母亲每天帮我在脑后扎一束马尾,并戴上一簇新摘下的艾叶,惹得住校的女同学们纷纷羡慕不已。我回来说与母亲听,于是带了许多去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教室里都是一股清香的味道,颇具提神醒脑的功效,而且据说蚊虫却是不爱这个味道的。
家乡一到仲夏,蚊虫也渐渐活跃起来。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古人认为五月初五“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五*尽出,艾叶、菖蒲、蒜因其由驱虫消*之功效,通常被称为“端午三宝”,在我的家乡,端午不常用蒜,但是艾叶和菖蒲是必备的。
家家户户通常将艾叶菖蒲扎成一捆挂在门口,待到风干之后,将艾叶菖蒲煮水成汤,沐浴驱邪。家乡临水,夏日蚊虫尤盛,孩童细皮嫩肉容易遭叮咬。小时候经常被蚊虫咬得身上全是脓包,红肿得令家中长辈怜悯。记得那年端午住在乡下老家,奶奶除了煮艾叶菖蒲煮水用来让我泡澡外,通常还拿煎药的小罐熬艾叶水,捏着鼻子让我喝下,苦涩的味道让我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奶奶通常还会用艾叶水煮土鸡蛋,将滚烫的鸡蛋剥掉蛋壳,在我的小脸上滚来滚去,说是这样可以除湿*,女孩子脸上不长疖子,长大才能漂亮。说也奇怪,小时候浑身上下哪哪儿都被蚊子咬得大包小包的,但单单脸上没有被亲吻过。
唐代诗人元稹曾作《表夏十首》,其中有一诗云:“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这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尽入此诗,诗中追忆俊雅名士、感叹命运不济的哀思情怨,是否能引起共鸣,诗人大必不要为难今人了。只是又逢佳节,想起故乡风物、儿时回忆,成此小文,聊以慰藉思乡的游子吧。
注: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自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